《十月围城》是克拉马依?

标签:
十月围城理念牺牲者文化 |
分类: 随感录 |
二次看了《十月围城》,又借它作由头写了篇随笔,拿去交给《南方都市报》,于是与编辑周筱赟MSN对话如下:
编:有很多人指出,《十月围城》里让“孙先生先走”,和当年克拉玛依大火中“让领导先走”类似,您怎么看?
杨:这不是不断重复的历史吗?只不过伟人被后人默认了。克拉马依让人不能容忍的,不是领导先走,而是让儿童后走。
编:孙非要跑到香港去开会,为了开这个会死那么多人,值得吗?互相联系难道非得聚集一起开会啊?
杨:呵呵,怎么兄台你也说这种外行话
编:杨老师觉得我这话哪里外行了啊?
杨:如果回到历史,肯定是要开会的——因为根本没有危险呵!刺杀事件本身就是一个想象。这种刺还可以挑出很多,比如,1906年,同盟会还不可能找出“十三省代表”,再比如,英国怎么可能将警察全部撤出香港?但是,这些破绽,对于商业片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这些细节,都只好当作故事、寓言看。
编:哈,我都没看这个电影。
杨:哦,难怪。
编:我指的只是这个电影反映的理念。这个电影反映的理念就是,只要为了伟大人物的伟大目标,蚁民就可以成批死掉,而且有义务死掉。
杨:如果从理念来说,自然,我们不会同意历史绑架个人的观点。但是,正如我在文中所写,港片毕竟不是《见过大爷》,它有很多缝隙,藏着香港影人的狡狯。
编:嗯,是的。
杨:这没办法,你要拍一部商业片,就必须预设一些不证自明的理念。比如,为什么大家要去保孙中山,因为他身系天下的安危,排满革命的大业——这种理念是可以被社会主流接受的历史观念。你试试把孙换成毛,把香港换成陕北,还会有那么多人质疑吗?所以我看被质疑的主要是孙中山的作用吧,这些批评者估计都是喜欢《走向共和》的。
编:您说的没错,换成毛,那些爱国愤青就不会质疑了。
杨:如果你看了片,就会知道,编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强调牺牲者都是自愿的,而自愿的理由各有不同,孙文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但他可以装作不知道——这是历史的真实。剩下的问题只有:电影是否肯定这种牺牲?
编:这么说,从纯娱乐的角度去看,还是不错的?
杨:我觉得《十月围城》的好处是可以激发人去想一些历史问题——当然,只是对如我者。看热闹也不错,至少不被侮辱智商。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