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寒与文学的脱离
(2008-07-17 13:29: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感录 |
我是今天才看到7月3日的《南方都市报》。上面有韩寒一篇《我对“炮轰文学大师”事件的总结》。看完我很释然,之前我说归说,一直还有点心虚,怕这位赛车手真的深不可测,我们都是有眼不识金镶玉。
看一个人的审美水准,看他批评谁是没有用的,有些人事就是人神共愤,要不要跳出来放狠话,只是一种自由选择,不必慧眼独具。话要说得多狠,其实跟胆量和利益有关,当然也需要智商,但与审美无关。
我就是这么看韩寒的。现在大家一说作家、作协,就会引用他的“二奶”称号。其实天知道这种说法有多么无厘头。然而看客们喜欢,一是他够胆,这不容易,需要你割断与该组织的利益联系,这一点中国码字工很少能做到;二是他够狠,准不准确没关系,够狠就可以让有人痛,有人快。
看一个人的审美水准,需要看他夸谁。比如王朔,天狠地狠没他狠,但他夸谁呢,海岩,石康,还有我记不住名字的艾青儿子……从此之后,王朔说什么都是娱乐,哈哈。
韩寒一直不夸人,所以我一直摸不透他的深浅。感谢南都,他们让韩寒画出了他的文学标准。
韩寒说,他不喜欢巴金、冰心、茅盾的文采,这不说明什么,关键在他觉得哪些现代作家在文采方面“做得不错”。他都喜欢谁呢?
鲁迅,没问题,沈从文,没问题,张爱玲,被他说成“包括张爱玲都做得不错”,有一点替祖师奶奶委屈,不过也算OK。钱钟书,好吧,那是你偶像,梁实秋……还行吧,林语堂,林语堂,这个,这个,只能备他一格,已经很随和了。
呕,还有“胡适”!胡适的文采!这一下,轮到我替巴金、冰心、茅盾抱不平了。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一、说明韩寒同学关于文学或文采,有自己独特的品味,跟我不太一样;二、它消除了我心目中,韩寒与“文学”的最后一点联系。
尘归尘,土归土,娱乐归娱乐,这是多么让人安心的一件事,尤其对于我这种多少有点儿洁癖、有点儿光棍眼里不揉砂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