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奇文共赏 |
如果不是亲历现场亲眼所见,真难以相信,我的同胞是那样的韧性!
昨天,我们在都江堰虹口乡废墟旁的山道上见到一位中年男人带着上学前班的小女儿,交谈中他不断感谢志愿者,问他家里受灾情况时,他说少了一个人,再追问才知逝去的是他的妻子,他和两个孩子幸存下来,身边小女儿也是从废墟里挖出来的,身旁的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说话时那份平静,就好象在进述一个和自己不相干的故事,也许是大悲后的麻木,也许突发灾难的惊吓还未散去,也许是见到别人家的更大不幸。这是灾后一段相对短暂的平静。哭吧,别再压抑,我的苦难的同胞!我们会继续帮助你们度过难关!
昨天我们在都江堰及虹口共向民兵、团市委志愿者、乡政府赠送净水器七套。晚上又再从机场接回安吉尔公司L总随机带来的三十件共十套大型净水机及部分帐篷,JLC朋友捐助的一百顶大帐篷也已到蓉。今天我们将运送帐篷和净水器、药品去石坊(应为什邡)灾区。XY
早注:昨天北京青年报转载了来自台湾的网络文章《大地震后的心理现象》,提请身边有灾民的朋友注意,帮助他们适时调整心态,做好心理重建。
大地震后小区复原期内相关人员的心理现象
一、灾害症候群(Disaster Syndrome)
---------------------------------
大部份的人在亲身经历如大地震之类的灾变后,如果受伤并不严重,
会有以下4个阶段性的行为反应:
阶段1:
发呆、无感觉、凡事不关心。此现象的持续时间会由几分钟至数天,
依受惊吓程度及个人性格而异。
阶段2:
表现出强烈的利他主义、亲切和蔼及对他人的协助十分感谢,
并且非常关心家人与住家的情况。对自身疼痛或财务损失并不太在意,
对团体的安危反而较为关心。此现象会持续数天。
阶段3:
愿意积极从事小区重建的各项活动。此现象会持续数周。
阶段4:
帮助他人的热心逐渐消失,恢复原来正常行为,较关心自身事物,
并开始怨天尤人对灾变大肆批评。此现象大约在灾害后数周开始出现。
大灾难中未受伤的人在刚开始时可能呆在现场不知所措,不愿离去,
如果援救人员能适时的给予口头安慰或拥抱,可以使其逐渐脱离第一阶段。
据研究发现,上述各阶段其实与文化或种族并无关联,
只是有些人(调查指出约占 1/6)不会有上述现象,
原因则可能是:
1)本身表现出歇斯里底的反应
2)自己严重受伤
3)知道自己应立即扮演的角色者,例如医生或消防队员等,
便比较不易发生灾害症候群
有些人受惊过大时,可能会不断的回想起灾害的现况,
而陷入一种强烈的恐惧感,造成严重的沮丧、人际关系无法维持,
甚至连活下去的认知及勇气都会缺乏。此称为幸存症侯群(Survivor Syndrome)。
一般人若只是长期受到马上会有大灾难来临的警告,
但却没有任何预防或准备工作,当灾难以措手不及的速度发生时,
这样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为最严重。
如果有亲人死于灾变,则经常会有失眠、沮丧、语言障碍、胃口反常等现象,
年老丧偶的反应会比年轻丧偶的人来得更强烈。
此外,受伤部位的不同也会影响生存者的心理健康,
较严重的是颜面受伤(如灼伤)、失去部份身体功能(如脊髓受伤)、或脑震荡者。
二、救援人员
------------
参与救援工作者容易发生下列二种心理现象:
1)过于主动的去承担所有的各项工作。
2)觉得自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两种情结会造成救援人员很快的失去体力及斗志,而无法长时期的进行援救工作。
专业工作人员比义工较能承受各种压力,
但当他们在第一线面对救灾工作时,也很容易产生压力疲乏的现象。
压力的来源包括有:如何保护自己或工作同仁、目睹过多的死亡及破坏、
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太赶等等,导致救援人员很快就因疲乏失去体力及意愿,
出现呕吐、下背痛、头晕、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要避免压力所造成的这些问题则需要事前的训练及解说、
在救援过程中充分的沟通及工作的轮换(高、低压力工作区之间)、
人员的轮替休息及适当的精神支持也很重要。在救援工作结束后,
检讨会上可针对此次任务提出讨论,
一方面可以解除工作人员因沟通不良所产生的压抑情绪外,
并可整理救难的经验,以供下次之用。
许多救难的经验都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获得及累积出来的,
因此积极的参与别个地区的救难工作亦有助于应付本国日后的灾难。
总结:
一般而言,大灾难过后的幸存者并不会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只会有不同程度的沮丧感,
而这些沮丧心理所造成的现象依对象而有不同的起始时间及持续时段。
容易产生较严重病状者为:失去亲人者、严重受伤(但能清楚思考) 者、
原来就有精神问题者、社经地位较低者、压力大但又无人支持者。
有了心理问题后,会产生两种现象:
其中一种需要亲朋好友安慰即可,另一种会有反社会行为,
甚至无法认清活下去的目的,此类患者则需专业辅导人员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