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早
杨早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800
  • 关注人气:12,6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一)

(2008-04-09 11:36: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晒文章
这篇文章早该贴出,一向惫赖,今日才挣扎着找了出来。
另外,1217的博客已有问题一条,诸位同道万祈寓目议论则个。
 

“文化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

——从2007诸文化事件看“知识共同体重建”

 

 

从某个文化颁奖礼说起

       2008年1月19日下午,“致敬2007·南方周末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以《南方周末》一贯的立场、资源与公信力,我们有理由将其看作中国知识界主流民意,经多方平衡后,对2007年的把握。我相信,有许多来宾与我一样,坐在台下,注意力多半集中在今年首次设立的“文化致敬”(相对于“媒体致敬”与“经济致敬”),尤其是图书、电影、电视三大公共性凸显的奖项上。

       “图书致敬”给了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电影致敬”给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

       “电视致敬”给了《士兵突击》。

       “致敬”奖项的设立,本来是奖励所谓“创造力”的,但在我看来,面对争议纷呈的2007,这些奖项结果更像夹缝中的突围,它代表了某种对另类的激赏,同时也规避了知识界巨大的对立情绪——那些对立,就这样以缺席的方式存在,昭示着在平衡、缝合的背后,知识界日益扩大的裂隙。

       知识界的分裂,当然根基于整个社会的变化与分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共同体出现明显的分群,衍生出一个又一个“亚文化群体”。这种态势最直接的后果,是精神产品公共性的萎缩,反映为各亚文化群体制造并消费自身的文化产品,各亚文化群体内部流通某种文化符码,形成了“作者—出版者—读者—批评者”的内循环,而拒绝与其他亚文化群体分享“公共的”精神产品。

    这种状态造成了两种前所未有的表象,一是“隔圈如隔山”,即使同处一个时代,同在一个地域,走进不同的圈子,阅读不同的专业媒体,接触到的便是截然不同的评论对象,截然不同的话语倾向,与截然不同的影响受众;一是“小众引领风潮”,所谓小众,指的是以大众传媒编辑、记者为代表的都市白领文化群,这个群体从人数、年龄到文化资本,并不占据文化共同体的高层,但他们凭借消费能力及话语推广权,成功地将大量原本缺乏创造性与公共性的话题,推向话语空间的聚光灯下,或将一些严肃的命题和现象娱乐化,幻化出论题丛生、话语喧哗的假象。而真正的讨论与交流难以借助大众传媒平台来进行。

    两种表象合并观之,便是各个思想圈自说自话,一批思想取向基本相同的人马聚在一起,问题的推进或许向前一路狂奔,却因缺乏应有的反方观点碰撞变得单向,久而久之便不免散出党同伐异的气味;而一旦思想争论藉由某个娱乐话题浮出海面,则无一不被扭曲得面目全非,甚或支离破碎。这种知识界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传播吊诡,不是本文讨论的主旨,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背景的说明。

纵然有这样那样的传播干扰,我们仍可以由2007年诸文化事件,描绘出当前知识界分裂的现状与由来。应当感谢网络,让我们在官方和商业媒体意图的遮蔽之外,能听到思想者的“原声”;也应该警惕网络,它的随意与即时,以及万千跟帖造成的战斗气氛,同样是一种压迫,让言说者急于表达,忽视倾听与沉思,对于“圈子化”的加剧,则是推波助澜——十年前的知识界,传媒平台数量有限且内容受限,但反而因其集中,讨论与交锋更有可能实现?这样说或许有点忽视社会的进步与言论的开放,但曾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中国知识界,却在十年来分崩离析至此,其原因非止一端。

思想共同体分裂的原因,学界多有论述,如“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如“社会科学吃香,人文学科边缘化”,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不过指向的是果而非因,我相信知识界分裂有其深层动因与复杂源流。本文无力亦无意讨论整体性问题,只就2007年诸文化事件谈谈知识界的两大趋向“文化本位”与“社会本位”,进而述及“知识共同体重建”的可能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