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幻·痂壳城》观后

(2007-09-17 10:07:59)
标签:

艺术赏析

帐篷剧

分类: 随感录
昨晚去看的,是中文版(台湾版)。
关于帐篷剧的起源、意义,以及本次在北京的全过程,请参看陶子的文章、樱井与孙歌的对谈,以及帐篷剧场的博客http://tent-beijing.blog.sohu.com/
谈几点个人感想。
1、看了现场,才真切体会到他们为什么要自己搭帐篷。不光是为了反抗商业体制或政治控制,帐篷本身的灵活多样,最大可能地利用空间,在一顶帐篷中制造出七至八个独立的区域,这是剧场要花大资本才能做到的;
2、舞台上出现楼梯、水缸、水池等等真实布景,还有一头小猪,制造所谓“亦真亦幻”的效果。这是藉由对剧场虚拟效果“不可能”的突破,引领观众进入戏剧本身的良好方式。尤其是在露天演出时。但是,这种做法以前是被批判为“海派”的,认为是对戏剧本质的反叛。
3、也许这便是帐篷剧的优势所在。整个剧演过程中,外面传来车声、人声、普法广场放电影的声响,帐篷偶尔掀开一角,便有都市的霓虹光芒透入,或是行经路人驻足后迷惑而好奇的脸。这是一个封闭的、如礼拜堂般的观看场所永远无法呈现的。
4、台词太文,又没有麦克风。不知道最初的剧场是否因为观众稀少——坐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要捕捉到演员的台湾国语说什么,需要高度的专注,难以想象当年北海道的农民是围着火炉吃喝聊天,一边随意地瞜几眼。
5、与形式大众、内容精英相对应的,是观众的均质化。与帐篷剧团“社区剧”的诉求相比,来的人大都正是“晋绅化”(布尔乔亚化)的产物。当然,也许当下的社区剧正要针对他们。但我个人不喜欢那些冲着“消费高雅”或“消费左翼”而来的观众。
6、这部戏某种程度上跟《我们走在大路上》有点相似。通过语言和肢体来刺激与改变观者的思考。但与《大路》的独断相比,《变幻》的开放性要大得多,而且允许各种文字将在地经验汇纳其中。可惜这次没能演出大陆版。
 
周三周四会在皮村打工者夜校再演出,希望能再去看一场,特别是日文版。
向辛勤于此剧的所有人士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与电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