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随感录》
陈平原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象牙塔里的学者容易给人与世隔绝的印象,他们的学问做得再精彩,也难以进入普通人的阅读视野。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术书籍的阅读需要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诸多学者也的确与现世多年隔膜。本书作者陈平原自1988年以来,以学术随感的写作形式,寻求专业著述之外的“另一副笔墨”,文字的随性和趣味,使得该书完全可能拥有学界之外的读者。这本集子选取了近20年来陈平原的100多则学术随感,分为三辑,包括“学界观察”、“出版遐想”和“书林漫话”。虽然作者自称这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但却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见证中国学术文化之变迁。作者的关注范围相当宽泛,既有与其专业研究领域直接相关的,如文学、教育、出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文化的学术短文;也有旁逸斜出,漫谈北京文化、城市想象、书话典故、报刊研究的闲趣文字。驳杂的文体和分散的论题背后,贯穿着作者对学术和人生的双重关注与思考,而联系两者的,恰是一个人文学者难能可贵的“人间情怀”。
《你好,汪曾祺》
段春娟、张秋红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
这本书是赶着
5月16日汪曾祺逝世十周年之际出版的。收入45篇亲人、朋友、后辈的纪念文章,老中青三代俱全,有称“曾祺”的,有称“先生”的,有称“汪老”的,还有叫“老头儿”的,煞是热闹。——在下也有一篇《炮火中的荷花》收入,嘿嘿。
廿余年来汪曾祺的传播与研究,大多数集中在他八十年代的一批小说,不及前后,让人以为这老猴儿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将汪曾祺的一生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里看,“昆明八年”和“北京头八年”是异常重要的阶段,前者使汪曾祺在“沈从文军团”里异军突起,成为四十年代现代文学的殿军,后者则经由老舍、赵树理,以及编《说说唱唱》等经历,让民间成为汪曾祺的重要写作资源。从汪曾祺身上,可以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有可能达致的路向与高度。这些研究文字里看不到的内容,从各路人马的回忆录中,倒可以窥见若干。至于林斤澜等人强调的“中国作协应该反思对汪曾祺的态度”,似乎又让这本回忆录带上了一丝现实情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