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话题序言 |
回响
《话题2005》出版之后,宾客盈门——我可没说是贺客还是吊客。各色人等的各色评价中,我印象比较深的如下:
我们是不做,不然随便哪个大报来做,都会比你们做得好,起码材料上有优势。——某知名报纸编辑
就好看程度而言,远不如一些网上写手。——移民加拿大的某电脑技师
我女儿把她放在枕头边,每天晚上读一节。——某学者
一帮博士搏出位!——豆瓣网上的评论
太好玩了!怎么这些事我们都不知道?——伦敦大学某中国留学生
倘只有一本《话题2005》,则这些说法都可以当作春风过驴耳,然而《话题2006》仍然要编,于是它们就成了反思与改进的依据。
与公众对话
她说:“无论有意无意,他们汇聚、呈现了一个潜在的关怀和特征:与媒体时代的‘庶民理智’对话。”
这句话交代了两点:
(一)此种写作的本意,在于破解“媒体之墙”的遮蔽:在大众媒体共同营造的盛世景象后面,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彼此对于世界的真相了解多少,对于谎言与策略,又看破几何,因此,需要一批人先说出意见,表明立场,从而引发对话;
(二)我们的发言姿态并无意强调所谓“精英”、“庶民”的对立,而是借助既存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为公众“阅读时代”提供一种有别于大众媒体的角度。正如李娜所说:“‘文学博士’只是学术体制中的一个身份标识,而‘人文学者’——一个关怀社会变动、人间冷暖,以理性观察之,对民心国情、对他人自我,都能保持一种反省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是博士帽子下的当行本色。”我们的意图不是“启蒙”,而是“对话”,研读文化热点,对我们,对公众,都是同样的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说白了,这里面包含着对大众媒体和它们代表的所谓“民意”的不信任,也暗含着了解身处时代的迫切需求。
文化的见证
在《话题2005》的“缘起”里,我已经说明:我们无法什么都谈,也不必什么都谈。身为人文学者,我们的兴奋点,我们的本色当行,仍然集中于文化领域。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自囿于文艺圈——倘是如此,也谈不上“对话”。在讨论话题的选择上,我们关注的是“有可能影响或改变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事件”。
有些事件只会改变我们的物质生活,比如房价高涨,但它引发的某些事件则会影响精神生活,比如房价PK,在很大程度上厘清和动摇着公众对房地产、居住与博弈的认知。
在今年的话题中,如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力度的加大,“父母相亲会”在大城市中的日益流行,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事件正在悄悄改变着中国的精神生活,则无论它们是否发轫于今年,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讨论范围,如果事态有进一步的发展,它们还可能会被反复提及。
想为这个时代留下一点文化见证,也是俱乐部创设的其中一个目的。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本书是一种“评论之评论”,我们不针对具体事件评判其价值,却试图描述事件背后蕴含的精神动向。
即使那些我们尚不能研判、掌握、透析的事件,也可以通过记述事件经历与各方反响,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时代心态的存留。
媒体其表,学术其里
话题2.0
1、大致统一了每篇的写作风格;
2、每篇专题都进行了相当充分的讨论(因成员散居各处,讨论主要在网上进行),网络讨论未能尽其言者,用现场讨论纪录补充之;
3、尽量增加选题写作的原创性与开放性,为此我们特邀黄永、林津、耿波诸先生撰稿,以补俱乐部成员能力之不足;
4、增加综述文章“这一年”,试图描述整个年度的文化脉络,勾画出热点事件背后的文化动向;
5、对于那些没有找到作者承担的重要事件,列“关键词”于专题研究之后,以彰示年度的整体视野。
出版时间的提前,当然也是一大进步。在“快刀斩乱麻”与“慢工出细活”之间,同样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在此,胳膊肘往里拐一下,向年尾被我索稿逼得苦不堪言的作者们抱一下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