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感录 |
抢占“传统”
——郭德纲的“传统相声”或者七夕“中国情人节”
施爱东
1.被蹂躏的传统
2006年5月,我在北京建工学院讲座时,有一个学生在提问中用了非常极端的词汇抨击鲁迅,说他毁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可饶恕的历史罪人。还没等我对他的观点做出回应,全场学生已经以铺天盖地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这些观点的认同。
其实讲座谈的是民间文学与金庸小说,与鲁迅八杆子打不到一块。这些新一代的大学生们也只是借助于一次文学讲座,以表达他们内心积聚已久的对于既有的现代文学观念的反叛,以及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感。
这个小插曲只是当前传统文化保护浪潮中的一个非典型性小水滴,虽然未能激任何波澜,但它折射着这一文化浪潮激烈涌动的大趋势。
形形色色的民间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面国际化的大旗下,再次被公众捧上神坛。“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等定性用语,已经为“民族传统”、“人民的生活方式”等宏大语词所更替。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辈们以决绝的态度诅咒着传统对于文化的桎梏,希望以科学、民主的模式创造一个新世界,今天,成长于新世界的所谓新新人类,却正以相似的决绝态度,诅咒传统的革命者们对于传统的破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呼唤着传统的回归。
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传统的反复被提及,往往紧密相关于“民族”这一相当晚近的概念,或者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象征、历史这些概念有些关系。从“传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命运史来看,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
新文化运动的先辈们诅咒传统的时候,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唤醒这个民族的创造精神;新新人类呼唤传统的时候,他们肯定也认为自己是在保护民族的血脉。抛弃传统也好,呼唤传统也好,其实大家都基于同一的民族国家立场,使用了同样激烈的言辞,只不过一个选择了向左转,一个选择了向右转。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的“传统鼓吹者”,并不了解什么叫传统,或者根本不想知道什么是传统,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沐浴传统的感觉,这大概多少有点像自作多情的单相思患者。
什么是传统?《辞海》解释为“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这很好理解,传统就是先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的界定粗看起来没有问题,可一旦落到了每一件具体的传统事象上,都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