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懒如菊

(2006-08-08 20:16:29)
分类: 随感录
    fairfox说得对,我真的越来越懒了——BLOG一周更新不到两回,看来任远说每周点击两次就够,还是给我面子的说法。
    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这几天北京的日头够毒,我还每天在日头下奔波,人家还都说:你忙什么?你们不是闲得一塌糊涂?!唉,不提也罢。
    今天作了“话题2006”的第一次报告,施爱东讲“抢占‘传统’”。到会的所里的人不多,外面的人倒不少。总的来说感觉不错,能不能成为1217俱乐部的讨论样板,那就天晓得了。
    本期报告的主题,是关于郭德纲和“七夕”、“春节”等等的。可以转贴一段。讨论的详细内容我在这里就不说了,怕三联打我屁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明年初推出的《话题2006》。
    收到两本书,一是夏晓虹师的《阅读梁启超》,三联“学苑话题”丛书之一。夏师对梁启超的研究之精,并世不作第二人想,究其因,她不是把任公拿来“用”,像一块抹布一样擦拭自己的思想——学界对梁任公态度的问题,大率如此。她的入口虽然是文学,却慢慢贴近了研究对象的人生。
    另一书是戴锦华老师主译的《蒙面骑士: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此书七月中旬在《新京报》书评版作过整版介绍,但对传主、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的微辞也不少。相对而言,我当然更相信戴老师的眼光,可是要看过全书,评说才有底气。
    下面就转爱东发言稿的第一段:
 
 

抢占“传统”

——郭德纲的“传统相声”或者七夕“中国情人节”

 

施爱东

1.被蹂躏的传统

20065月,我在北京建工学院讲座时,有一个学生在提问中用了非常极端的词汇抨击鲁迅,说他毁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可饶恕的历史罪人。还没等我对他的观点做出回应,全场学生已经以铺天盖地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这些观点的认同。

其实讲座谈的是民间文学与金庸小说,与鲁迅八杆子打不到一块。这些新一代的大学生们也只是借助于一次文学讲座,以表达他们内心积聚已久的对于既有的现代文学观念的反叛,以及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感。

这个小插曲只是当前传统文化保护浪潮中的一个非典型性小水滴,虽然未能激任何波澜,但它折射着这一文化浪潮激烈涌动的大趋势。

形形色色的民间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面国际化的大旗下,再次被公众捧上神坛。“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等定性用语,已经为“民族传统”、“人民的生活方式”等宏大语词所更替。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辈们以决绝的态度诅咒着传统对于文化的桎梏,希望以科学、民主的模式创造一个新世界,今天,成长于新世界的所谓新新人类,却正以相似的决绝态度,诅咒传统的革命者们对于传统的破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呼唤着传统的回归。

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传统的反复被提及,往往紧密相关于“民族”这一相当晚近的概念,或者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象征、历史这些概念有些关系。从“传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命运史来看,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

新文化运动的先辈们诅咒传统的时候,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唤醒这个民族的创造精神;新新人类呼唤传统的时候,他们肯定也认为自己是在保护民族的血脉。抛弃传统也好,呼唤传统也好,其实大家都基于同一的民族国家立场,使用了同样激烈的言辞,只不过一个选择了向左转,一个选择了向右转。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的“传统鼓吹者”,并不了解什么叫传统,或者根本不想知道什么是传统,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沐浴传统的感觉,这大概多少有点像自作多情的单相思患者。

什么是传统?《辞海》解释为“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这很好理解,传统就是先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的界定粗看起来没有问题,可一旦落到了每一件具体的传统事象上,都出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