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上网看新闻看论坛,最刺激的事件,不是强奸偷情,就是虐猫杀婴,最火爆的话题,不是争看隐私,就是老少骂战,再不就是民族大义。
看得多了,只觉得一股股暴戾之气扑面而来,弥散在所处的人世,挥之莫去。
为什么网络上有这么强的戾气?
当然不是因为网络本身。据说在非中文的网页上,也有平和冲淡岁月静好的文字流淌。
我从前做记者的时候,经常接到激动莫名的投诉电话,也往往在身份暴露时,一路听出租车司机的冤情陈述直到家门。面对这些不平、愤懑和求取,我除了像已故的汪道涵先生那样,保持着良好的“听德”,什么也做不了。
我常常牵挂,那些向我倾诉却毫不生效的说者,后来怎么解决问题的?不知道,想来也不过就这样活下来。
网上的戾气,来自生活中的不满,这是流浪狗都知道的事实。其实网民也可怜,有许多的抱怨和委屈,总不知道可以向谁说,怎样才能得到安抚,于是网络成了大众的橡皮人和口水池。
不过我想说的,不是戾气该如何发散——那岂是我能发言的物事?我能思考的是,生为中国的网民,在重重的戾气之下,该当如何正常的生活?
切·格瓦拉最著名的话,叫做“在他人的苦难面前,我怎能转过身去”。这句话疯魔了多少心怀天下的青年!我在读大学时,也对此话着迷得很。后来看到王小波的文章《我是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的》。王小波为了解毒,苦口婆心地劝读者:苦难不一定是艺术的源泉。别人的苦难,才是艺术的源泉。身处苦难之中,从来产生不出伟大的创作。但是王小波没有说,如果一个人自己身处苦难,还能不能把别人的苦难当作艺术的源泉;他也没有说,如果一个人不需要艺术的源泉,他还要不要关心别人的苦难。
我的意思是,只有一个切·格瓦拉,就是因为他这样的人并非常态。愤青们把格瓦拉当偶像,如果能剑及履及,帮助苦难的人们,当然是好事一桩。但是很少人能终生都是格瓦拉,不要忘了一句老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那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责人太严,不要动不动就说别人冷血、无情——四大名捕只活在宋朝,不要把什么问题都道德化,演员看他们演得好不好,作家看他们写得妙不妙,评论家看他们说得对不对,为什么要管他爱不爱国,是不是卑鄙,有没有人格?
有些人不关心别人的苦难,可能因为他自己的日常生活障碍重重;有些人愤怒于人群的冷漠,可能因为他还不理解平凡生活也可以构成苦难。人皆有恻隐之心,但是人的内心千姿百态,夏虫不可以语冰,同情才能产生共鸣。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少说了一句,己所欲,也不见得应当施于人。
中国的网络,与中国社会一样,不缺少善良,不缺少温情,更不缺少正义,缺少的仍是对每一个不同个体的尊重。
在陈胡“馒头血案”之后,一位朋友说:“我本身肯定反对陈凯歌,但是网上这样一面倒地反对,总是让人觉得不对劲。”我严重同意他的敏锐感觉,那么多反陈的网民里,独立判断的有多少,基于道德义愤的有多少,还有多少是在抱粗腿打太平拳?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一句:要警惕群众专制,警惕舆论暴力。每当看到密密麻麻的回帖,其中大多数,又是只有口号式标题的0字节时,我就有一种被裹挟、被淹没、被冲击的空虚与恐惧。
有消息说,中国人对网络资讯的信任度全球数一数二。我想,一种可能是别的媒体不太招人信任,另一种可能,网络太容易让人感到自个儿站在正义的一方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