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春试笔

(2006-01-07 13:41:18)
分类: 随感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品文最热的时节,每逢年节新春,各大报的副刊、各大杂志,总会约上十数位名家,各作一篇短文,名之曰“新春试笔”。

据我看过的印象,名家们大抵不作“回顾”,而只是“展望”——“回顾”的任务交给报刊的“社论”来完成。这也许是“试笔”的个人性决定的,作为一介平民,我们无力把握刚刚逝去的时间,而美好的愿望,则人人都可以许上一大堆。

有学者说,近代以来,喜“新”厌“旧”是整个社会的思维定式,其实何必近代,从古以来便如此。新的虽然也可能是恶,是毁坏,是颓败,终归是尚未发生的将来;而旧的,不管那里蕴藏多少美好的因子,一路狂奔的想象不会在意,要等到多少年之后,怀旧的风潮席卷城市,才会有些残剩的影迹,投射在历史的天幕上。

1928~1937年的中国,时局是一天天坏下去,但每年的新春,总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忧心忡忡地祝愿:中国会富起来,强起来。即使在1937年的元旦,他们仍然这样说着,读者仍然从心里这样应和着。

站在七八十年后的时间彼岸,我一面叹惋于人们对未来的执着和迷信,一面忍不住想提醒他们:和平的日子已经不多,你们的“黄金十年”所剩无几,好好珍惜罢。

然而没有用,他们听不见我的声音,正如我们也听不见,多少年后某人的叹惋和警示。

对于个人而言,后设的历史视角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只是活在当下,每一代都在抱怨老一代挡住去路,下一代又全不懂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一百多年来,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活在“最坏的年代”。

说“每一代人”,其实也很不科学,实际上我们听见的,都是那些精英或自以为精英的声音,这些声音搞得历史一片愁云惨雾,长夜难明赤县天。

我比较喜欢以今度古。岁末年终,我们一边看见媒体的大篇特稿《2005年在不安与动荡中前行》,一边听说新闻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觉得2005年幸福度有所提升。

倘若这个调查是可信的,则我们又一次目睹了历史记忆与民间心态的擦肩而过。

也许,我们还是不要太在乎新年这玩艺儿,那根本就是一个人为的设置。丰子恺在《渐》里说,如果生命短到一天或一个星期,我们或者能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其实,我们把人生划分成一年又一年,也不外乎要给自己一个容易把握的刻度,如同画肖像时用的九宫格,一格一格地分别复制,才让菜鸟也能涂出几分貌似的作品。

俗话说:“一天不安生,请客;一年不安生,买房。”关于房价的PK,从2005年初持续到年尾,证明一年的划分,有着宿命的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