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贴一点旧文,大多是跟“历史”有一点关系的。
每个人心目中对“历史”的想象都有所不同。胡适虽然说历史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照样吭哧吭哧一生追寻那一点“真实”。
可是知识是否真的应该以“求真”为目的?前段时间在西安,和SAD兄讨论这一问题。关于大雁塔,或任何著名景点,都有不同的传说。对于听讲的游客而言,导游告诉他哪一个是无所谓的,他只要获取一个答案,知道大雁塔何以得名,秦始皇为啥葬在骊山。
这些知识,可能是错误的,但对于使一个人眼中的世界明晰化,万事万物有合理的解释,其功能是一样的。
不过,人似乎有求真的本能,如果有朝一日有更权威者告知,你以前所知都是谬误,正确答案是……他就会觉得今是而昨非。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是这样长大的。
懵懂无知的时代,会对一切知识信之不疑;了解到真相后,会对一切的误导、戏说、传闻产生愤怒感,因为不如此不足以将你和无知者区分开来。
再后来,看惯了历史研究的翻煎饼,知道了万事万物都参差多变,反而可以用平和的心态看待正与误的争斗与进退。
很多人不喜欢戏说,可是带有创造性的戏说,远比正确的历史来得有趣。尤其在你可以对比、溯源和辨析时,真有无穷的趣味。
比如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极有趣。无人会把周星驰和真实的六如居士淆混,因为它本来就不是来源于正史,它的前身是《三笑》和《唐祝文周四杰传》。当然,为它操刀的肯定不是星爷,我猜是黄霑。
熟悉民国通俗文学的人,看这部电影会有别样的乐子。互文的解读,没有正误高低的分别,只有好坏精粗的不同。爱好历史喜欢较真的朋友,可能很难了解其中的滋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