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爱立信突施重手将北电无线业务收至旗下,虽然代价不菲,但藉此爱立信似乎可以更为超然地领跑通信业。此种情势之下,直接相关方损益几何?谁会成为下一个北电?是不是国内企业可以由此更上一个台阶?这是当下讨论颇为热烈的话题。但是话说到此,显然还远远不够。
此前电信设备厂商之间经历了几次大的并购,但市场依然显得拥挤,竞争白热化的状况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缓解,爱立信发动闪击战只是对这一态势的最新注解。当价格战、替换战(基站)等手段被业者稔熟于胸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
纵观通信业近五年的形态流变,市场因竞争激烈而被快速催熟之后,整个产业无论是在技术成熟度还是成本控制力上,都已经做到了极致。
设备供应商从简单地宣示单一产品的功能、性能,再到提供某一网络制式的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再到实现对多种技术制式产品线的全覆盖,现在回过头来看,各家篮子里面装的东西已基本相差无几——厂商间硬件平台已日益趋同,只是在软件上各显功力,还有就是看谁更具“本地化”实力。
通信设备企业通过这样的整合,从中获得了规模效应和成本平衡能力,例如可以依靠强势产品线、高盈利业务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产品线的市场拓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加法运动已经被推至极限。
在硬币的另一面,市场容量正在缩减。根据诺基亚发布的最新财报预测,“以欧元计算,与2008年相比,2009年移动基础设施和固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服务市场将下降约10%”。这一数据的得出显而易见,固网产业目前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在移动网方面,继全球其他重要市场实现3G覆盖之后,中国3G格局目前也基本成型,全球富有规模的市场已经基本被开发殆尽。
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叠加,让我们看到整体产业瓶颈已经近在眼前。此时对企业而言,无论是处于上升通道之中,还是处于持平、下降通道当中,都不可以说自己能笑到最后,或者是已失去希望。当下国人正在为国内厂商的良好表现而振奋鼓舞,但是对此尚需我们去清醒判断。以现有的技术产品,即便以推土机般地努力去开疆拓土,也难以保证企业在下一个五年的健康成长。
当前,终端厂商为避免产品被“硬化”而转型,运营商为避免管道化也在转型,设备商以运营商为指针,为其转型做出各自的解决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设备商的变化并不仅仅只是被动式的。
我们看到,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早已布下新局——专业服务市场。二者在该领域的营收正在迅速增加。爱立信新近拿下为期七年的Sprint Nextel网络外包服务,价值45亿至50亿美元,按照协议后者将向爱立信转移6000名职员。而此类业务,爱立信早在2002年前后便已重点布局,至今已斩获颇丰。同时我们也看到,一段时期以来,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也不断发布相关新闻。此时,一个巨大的服务市场已经隐然成型。
专业服务的杀伤力在于,设备商不仅是做网络的运维,还涉及后续的网络规划、扩容以及相关咨询等环节,可以说这是继价格战、替换战之后另外一种形式的跑马圈地,从路径效应上看,它更具黏性。
也许还有更多的蓝海市场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开创,但是仅专业服务市场,横向对比,我国的通信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看到更大的动作。因此,现在去推演所谓的几强相争命题并没有多大意义,在产业形态巨变的今天,哪怕是再强的厂商,如果稍有不慎,也可能落得个满盘皆输。用历年市场、销售数据去拟合今后若干年的走势曲线,这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春秋笔法,数字有用,但它也会说谎,它并不能推演出潜藏的产业机遇或陷阱,而关于几强争霸的命题则更为危险,个中冷暖,还是以自知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