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国家“十五”规划把标准战略作为国家科技发展三大战略之一有其重要意义,在现阶段我国的电信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前几天我的同事徐超在采访某运营商的时候得知,国产集群通信技术和产品(中兴的GOTA和华为的GT800)的出现,使得国外厂商的TETRA设备报价被压低了近1/3,这也让该运营商高层发出了感慨,“不管有什么问题都一定要支持国货”。这也许对时下关于TD-SCDMA的种种争论也同样适用,只不过类似的声音还没有从相关运营商那里发出。但是我们可以设问一下,某运营商某省份单在一个国外厂商那里就可以采购几百亿的设备,那其中的“水分”(冤枉钱)到底有多少呢?
一个现实是设备产品嵌入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就可以卖一个好价钱,另一个现实是5%的技术许可费用就能导致使用者利润降低37%。而中国电信设备投资占据全球总投资大约15%。没有自己的标准,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大而不强无法避免,竞争力甚至说话的分量也会显得无足轻重。
国内曾经组织人员与国外芯片厂商谈判,希望能把我们自己的汉字输入法嵌入到对方的芯片内,但结果是被断然拒绝。目前实际的情况是,国外厂商利用自己在芯片和手机整体研发设计上的优势,使得我国90%以上的手机嵌入的汉字输入技术使用的是国外技术和专利,并且每年需为此支付7.8亿元人民币的专利费(占据了我国手机汉字输入法市场半数江山的T9输入法也是国外的产品,作为汉字的实际拥有者,这对我们也算是一个黑色幽默)。
谈及这个问题,某官员不无气愤,同时他也说道,对于TD-SCDMA的产业化,我们什么都要做,包括芯片,也包括输入法,只有我们自己有了,别人才拿不住我们。
现在国内在标准和知识产权上的觉醒让人欣慰。现在国内主流电信厂商基本都把项目研发和标准、知识产权的积累相挂钩,并且国内厂商也基本都把一个“10%”的数据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的底线保证,当然,也许我们现在还未做到另外一个“10%”——研发投入的10%投入基础和未来技术研发,以保证厂商能够站在产业技术和标准设定的最前沿,但是这也完全可以预期。现在华为平均一个工作日就可以产生1-2项专利,这对我们绝对是一种鼓舞,其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