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移动通信的美国故事  兼批“文化决定论”

(2007-07-01 22:22:52)
 

移动通信技术起源于美国,但是在移动通信的民用方面,美国则没有走到世界的前列。有人说这是由于美国的固话习惯或者是固话文化使然,对此一些业内知名专家也有着类似的看法。似乎随处可见、方便使用的公用电话亭成为了美国移动通信一度裹足不前的障碍。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从美国移动通信发展史来看,起头的调子没弄好才应该是罪魁祸首。且让我慢慢说来。

在20世纪70年代,贝尔实验室提出蜂窝系统的覆盖小区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后,移动通信立即得到迅速的发展,很快进入了实用阶段。但是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那里,还在权衡哪种通信方式(固话、移动)更符合市场需要,能够合理引导市场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移动通信在初期更多的还是在美国之外的地域拓荒,而在美国本土,移动通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虽然在1975年,FCC开放了移动电话市场,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投入商用作好了准备。但是,在监管层面,移动通信的商用一直未能排到议事日程。

然而,在厂商那里已经等不及了,因为移动通信的市场商机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显露,在美国的海外市场,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正在慢慢成型(在1982年,欧洲已经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任务是制订泛欧移动通信漫游的标准)。摩托罗拉当时的总裁(好像叫罗伯特·加尔文,记不清了有点^_^)就是其中的先验者。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摩托罗拉已经率先开始了对蜂窝电话手机的研制工作。

他首先找到了老布什(由于没有查到可信资料,按照本人的推论,这应该是1981年左右的时候,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老布什就在帮助里根角逐共和党内总统提名。而到了1980年11月4日,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里根获胜,成为美国的第40任总统),并拿出手机让老布什试用一下,老布什也不避讳,立马就和老婆芭芭拉(?可能是叫这个名字^_^)煲上了电话粥,结果嘛当然是很让老布什满意,毕竟是新鲜的玩意又是免费使用。摩托老总不失时机地趁热打铁,说这个东西我们该上了。老布什也没含糊,找里根!开个介绍信找到里根,老里一个电话给FCC:上!拖延了8年之久的问题就此解决——看来美国的官僚主义一点不弱。

美国最终的基于蜂窝技术的移动通信商用是应该在1983年12月开始的。当时在美国,与我国引入移动电话时的社会心态是一样,使用大砖头是身份的象征。而之前在美国风行的车载移动电话也是如此,代表了一种上流社会的消费形态,搞的一些用不起车载电话的家伙也像模像样在车外面也安上了天线——虽然车里面没有电话。当时美国的报纸也刊登了像道格拉斯在海滩用大砖头打电话的酷样。可以说移动通信在每个国家的老百姓中间走过的心历路程都是一样的,而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美国人不习惯使用手机。

再多说两句,在我国电影市场开放后引入的第一个“美国”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中,施瓦辛格在扛着大枪参加战斗前有一个特写,手持弧线造型、小巧可人的手机,毫无表情地说完话后利落地随手一扔!镜头在那部手机上定格了差不多1秒钟——酷!看来不心疼地扔一件比较贵重的物件,在哪个国家都是比较潇洒的举动。

转入正题。虽然争取到了商用指标,但是美国移动通信在起步时就流年不利。当时美国最大的运营商就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AT&T成立起就一直垄断美国的电信市场。美国人花了很长时间争论如何才能分拆这个垄断的庞然大物。就在移动通信正式商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美国国会决策下,1984年“成功地”把AT&T分割成7份,每一份都是一家独立的电信公司。电信主力军被肢解,这可要了移动通信这个新生事物的老命。

分成7份,各管一摊儿,互相竞争。本来在当时的技术下,移动设备就复杂,费用昂贵,当时一部手机就要4000美金。更为要命的是,7大区间的互联互通难以保障。买了一部手机,只能在本区使用,对于美国这个人员流动性很强的国家来说,用手机除了表面拉风之外,实际功效好像不是很大。所以,直到1985年3月,美国移动用户也仅仅约10万移动用户。另外,由于美国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耽误了8年之后,面对高楼林立的城市,架设设备的站点也是很难办的事情。

有趣的是,据说当时发移动牌照的时候,由于竞争激烈,老美更是有办法,使用摇奖的方式来摇出谁可以得到移动牌照。这样一来,移动通信阵营也是良莠不齐,搞的实力派怨声载道。

互联互通出了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并购。吃了别人的地盘,统一自己的网络。由此,美国电信业就展开了持续不断跨越漫长时空的并购行动。其中产生出了Verizon、Cingular Wireless、Sprint等新电信巨头。就此,也就引出了AT&T拆了分,分了小合,小合又大合,最终又回到起点——老AT&T变成新AT&T的“血泪”故事。

多说一点,拆分后的老AT&T没能在移动通信最终站住脚,有自身的责任在内,也有外部市场、技术更新的因素在内。老AT&T拆分,最赚钱的长话业务保留了下来,也让它成为了温水青蛙(本人是这么认为的^_^)。另外,它收购了一家通过“摇奖”获得牌照的移动通信公司,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起色,但是由于这家公司的设备落后,使得老AT&T失去了发展后劲,最终还是退出了移动通信运营。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孩子Cingular以410亿美元收购。

美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可以说明,经历了内耗不断,长时间折腾之后,移动通信发展的坎坷在所难免。但是个人感觉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把美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现象与所谓的文化挂上钩。是移动通信的市场导入不及时,让固话得以继续“颐养天年”、继续发展,而不是固话的发展限制了移动通信。这里面应该有一个因果的先后顺序。

遭受拆分的重创也是美国移动通信发展之痛。联想到我们参照美国方式弄的那个南北分拆,今天电信市场的混乱,3G牌照的难产,因焉?果焉?

通过美国移动通信发展史,至少可以让我们清楚一点,美国不是移动通信发展的样板,如果说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的主流的话,那么也可以说:美国不是通信发展的样板,也不应该成为样板。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即便是在最早期的时候,摩托罗拉设计的多款手机样机,即便是放到现在也足够时尚,色彩、样式都具备了流行的元素,弧线型的,翻盖的手机在那个时候已经被设计出来。虽然后来摩托罗拉选择了大砖头造型的手机,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设计能力和超前的意识深感震撼。】 

【再啰唆几句。个人感觉在讨论一些业务应用的时候,往往会将人带入到一种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的泥沼中,甚至会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也让人感觉在探讨这类话题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到一种玄之又玄的境地。文化固然有重要影响,但是也应该知道,一首歌在起调的时候搞顺了,剩下来的按照惯性就可以很流畅地唱下去。对于美国的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用“现在时”的所谓的文化习惯等去解释过去一段时期内所产生的行业现象似有不妥,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要溯本清源。对于省时省力的移动通信而言,应该是全人类的喜好,特别是对那些擅长“偷懒”的美国老百姓更不应该例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