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明十三陵系列十四:思陵(思宗朱由检)与王承恩墓

标签:
皇陵旅游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图说北京思陵思宗朱由检 |
分类: 故居名人墓寺庙教堂 |
但他以英明自许,对群臣刻薄寡恩,专门以察察为明,造成群臣离心离德。崇祯即位初期,十分重视辽东战事,重用袁崇焕,有效抗击了清兵的进攻。但后来,他误中清太宗皇太极的反间计,杀害了袁崇焕,自毁长城。“松锦大战”的惨败,明王朝国祚危急。对农民军,崇祯及手下剿抚并用,农民军旋仆旋起,杀明皇宗亲,焚凤阳皇陵,给明王朝造成极大威胁。崇祯17年3月17日,李自成军兵围攻北京,18日晚,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迎接李自成进城。崇祯走投无路,吊死煤山寿皇亭,至死仍认为自己“非亡国之君”,亡国“皆群臣误朕。”崇祯死后,在昌平州人氏捐助下,被草草埋入田贵妃墓。其庙号5次改易,清廷为他扩建陵墓,顺治为他定庙号“大明庄烈愍皇帝”。十三陵中,崇祯思陵规模最小。
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的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则充分的展现了这个意义。偌大一个北京城、偌大一个皇宫只有白发飘飘的王承恩力护君王的一刻,谁还会想到他仅仅是一个年老的太监。
忠贞自有忠贞的好处。
满清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回顾这段历史、感受悲壮。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