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几个关键词
(2016-01-01 20:17:28)| 分类: 2016 |
关于阅读的几个关键词
——写在2016年有关阅读的博文之前
一、文本
这个关键词,源于一个问题:阅读,是以文本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问题的出现迫切地使很多人想知道答案,可是我要告诉读到我这篇博文的人,我是没有答案的。这就是我的答案。有人说我虚伪,你不知道答案,你为什么还要把这一个部分的标题叫做“文本”。是的,我不排除确有这么一部分人的确怀抱着这种粗浅的看法。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太崇尚1+1=2这样的内容,可是现在这个世界里所呈现的,就算从根上来说,就是1+1=2的内容,它也不是直接到如此的地步,所有的问题都在拒绝或回避直线,三个句号所指向的内容其实是一个问号,而你要解决这个问号,或许只能用省略号来回答,原因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每个人遭遇的事情都如1+1=2那么简单,世界上的事情何以会千变万化?同样的道理,当阅读的中心浅显到不是读者就是文本的时候,阅读也就走到了尽头。因为当阅读的中心倾向于读者的时候,读者可以脱离文本,畅谈阅读;当阅读的中心倾向于文本的时候,文本本身的价值又何须读者去评说?
那么我为什么要写下“文本”两个字?其实我真的不是在抬高文本作为阅读中心的位置,我是在想,当一个时代进入到一个众声喧哗,读者不缺的时代,这个时代缺的是什么?我认为,那是一个缺阅读文本的时代。阅读时代解决的是阅读,一个人阅不阅读,是一个姿态,而阅读文本时代解决的是作为一个读者应以如何的态度来对待文本,文本在读者手里是过眼云烟,还是慎之又慎。2015年的阅读告诉我一个道理,那就是尽管我读到的小说数量已经超过三位数,但我仍然大部分没有读懂。我必须负责任地说,我可以列一个我读不懂的小说目录,但我不会列一个我认为价值很高的小说目录。此前我的年选的选择标准,全是按照我的阅读过程来进行筛选的,这也就从一个方面昭示着,这些小说全部属于我大部分没有读懂的小说。
二、过程
必须毫无保留地承认,那些一看就懂的小说,就和1+1=2一样无聊,所以一篇有着不错质地的小说,肯定是一篇我没有读懂的小说。正因为我没有读懂,它才有着我继续阅读的动力,它才有着我得以重视的可能,一个小说看完之后,如果你可以说出一二三四五,或者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小说是讲了ABCDEFG,那么,我奉劝你,赶快把这个小说烧了,这样就绝对万事大吉。
有人听到这里,肯定又会对我说,那你写的内容不就是一二三四五,那你在阅读完小说后写的文字不就是讲了ABCDEFG?当然,至少从表面上来说,绝对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你去看我的一二三四五,甚至是ABCDEFG,你会感觉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果真是这样吗?其实很多一二三四五,包括很多ABCDEFG,写出来似乎是一个暗号,意味着我的思考,这有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是说我在阅读过程中融入了思考。阅读与思考不能割裂开来。只读书不思考,那是读死书。只思考不读书,那是空想。至于那些一二三四五、ABCDEFG,什么时候去证实其真假呢?我的阅读习惯告诉我,这个问题可以不必作答。为什么?因为拘泥于真假不如超越真假。一个情节,翻来覆去地去说这个真,那个假,纠缠上一个小时,你就浪费了一个小时,纠缠上三十年,你的人生就虚度了三十年。真假之外,还有另外的风景。而且说真道假,说来道去,不过就是真假两个字而已。尤其是小说阅读,由于本身就允许虚构的存在,对于真假之说,显然就更加难以分辨。当然,超越真假还是要强调阅读过程,一旦进去了那个阅读中的世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假的内容,不妨“姑妄听之”罢了。
三、文字
阅读使我感到无知,使我自愿沉沦于阅读过程,这就意味着要给我写的文字定位,绝不是什么文学批评或文学评论。事实上我一直在拒绝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对我的腐蚀。真正优秀的文学批评或文学评论,不是我这样的人去担负的,在我眼中,好的文学批评不是在拼速度,而是在比耐力。一年发表三百六十五篇评论的,要么就是评论天才,要么就是评论骗子,花费一个月到几个月时间付出大量心血写出一篇评论文章的,那就应该是值得关注的。期刊的存在是双刃剑,它既有丰富的阅读资源,但它也可能成为一些人急功近利的助推器。
享受阅读过程,安于文本,忘却文字的价值,真正实现无功利性阅读,不在于读懂了什么,而在于有无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简单的印象深刻与否,而是在体现涉及内容的内在表达力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审视读懂一个人的难度之大,绝不是为了逃避读人,而是要迎难而上,虽败犹荣。
四、困难
几年的阅读,我最深的感受,不是书越读越薄,而是书越读越厚。正是这样一种感受,促使我改变了对原来阅读的一些观点。我不再相信,观其大略的读书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法,观其大略的读书法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是功利化的读书法,它默认了书是读不完的,所以才要通过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方法来尽可能地多读书,诸葛亮和陶渊明之所以能够采用这种读书法,是因为他们在采用这种方法前已经有了足够采用这种方法的条件或基础。现代社会已不同于诸葛亮和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知识碎片化预示着再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全能型人才,所谓全能型人才都只是无限接近全能的人才。表现在阅读中,就是阅读方向的多样化导致阅读已不可能被人为控制,绝对权威已经解体。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只能回到阅读本身,在阅读本身上思考如何尽自我的能力来呈现阅读,毫无疑问,这是困难的,但困难不是可以放弃的理由,而且克服困难本身就意味着比收获一些浅层次的认识具有更大的欣悦。如果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未知的条件,那么说阅读的意义在于读到未解的谜团。谜团的存在不在于谜底的破解,而在于猜谜的乐趣,如果人的一生有一个需要人去破解却无法破解的谜团,那么,即使穷尽一生也是值得的。过程让我们得以充实,并且感受到意义的永恒,结局让我们迷失,我们面对结局,是一个宿命的挣扎。
五、放弃
2016年,我放弃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所谓的文学批评——就是很多专业人士希望听到的一些提高他们小说创作的建议——但那对于我而言确实是非常不爽,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像在找茬,一个好好的文本,本应该进入这个文本的氛围中去感受一种久违的或陌生的世界,现在却变成了指手画脚,败坏胃口。再说即便勉强为之,其实也不是什么文学批评,至少不是什么像样的文学批评,因为全都是一些自以为是的自恋狂式文字。于是,我对此进行了重新认识。在我的文字上,我力求将阅读超越现时代所谓的那些感受批评上,还原阅读本身的意义,我将我不能理解的文字归结到我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放大我作为一个读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我对此不回避,不将之归为一个作家的问题。因为总有读者会理解它,就算前世没有,当世没有,后世——那个谁也没法猜测的后世——会有可能有。既然有能够理解的通道,就说明我的理解有问题,我的阅读过程有问题,那么责任在我。一个阅读过程出现问题的人,他居然可以去批评这篇作品,这难道不是当代社会最荒诞最悲哀的事情么?
2016年1月1日草书,未改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