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米莲姆·汉森

(2011-02-24 11:34:29)
标签:

miriam

bratu

hansen

米莲姆

汉森

杂谈

http://s11/middle/47384d2eg9cff1bd6002a&690 

 

米莲姆·汉森(Miriam Bratu Hansen),知名电影学者,2011年2月5日在芝加哥大学去世,享年61岁。

她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Ferdinand Schevill荣誉教授,执教于英文系及电影与媒体研究部门,她也参与创办了后者。

 

她是犹太人,1949年4月28日出生于德国奥芬巴赫(Offenbach),1975年她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以研究埃兹拉·庞德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她曾跟随阿多诺学习,其思想也因此深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1990年她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在此之前她曾在耶鲁大学和新泽西州立大学任教。她的丈夫Michael Geyer,是芝加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们在1991年结婚。

米莲姆·汉森教授最知名的著作是《巴别与巴比伦:美国无声电影的观众观影》(Babel and Bablylon 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Film),199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她留下的遗作《电影与经验:克拉考尔、本雅明、阿多诺》(Cinema and Experience: Siegfried Kracauer, Walter Benjamin, and Theodor W. Adorno)也将会出版。

米莲姆·汉森是最早一批将电影观看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无声电影研究领域中的开拓者。她提出“白话现代主义”的概念来定位早期电影,将电影纳入了西方现代性的研究框架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2年4月曾在芝加哥大学曾举办过关于“白话现代主义”的专题国际会议,有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达得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 等知名电影学者参加。她的中国学生张真以“白话现代主义”为理论框架完成的博士论文《银幕艳史:上海电影1896-1937》(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ilver Screen: Shanghai Cinema, 1896-1937)曾获得美国电影和媒介研究协会的最佳学位论文奖。

 

米莲姆·汉森曾于2005年来中国参加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学术研讨会。发表了题为《东亚语境中的白话现代主义》的论文。此外,有几篇她的论文曾被翻译成中文,包括:

《堕落的女性、冉升的明星以及新的地平线: 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Fallen Women, Rising Stars, New Horizons: Shanghai Silent Film as Vernacular Modernism),原载 Film Quarterly (Fall 2000),中文译文发表在《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包卫红译。

《大批量生产的感觉: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经典电影》(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Senses:Classical Cinema as Vernacular Modernism),原载Modernism / Modernity (April 1999)。中文译文发表在《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刘宇清、杨静琳译。

《电影观看与公共生活》(Cinema Spectatorship and Public Life),原为《巴别与巴比伦:美国无声电影的观众观影》的前言部分,翻译时因篇幅原因有删减,发表于《艺术评论》2010年第8期,彭侃译,张泠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