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周黎明毛尖顾小白戴锦华影评人 |
应该说我读过的影评不算少了。但当朋友让我给他推荐几篇影评给学生们做示范时,我有些犯难了。独立的一篇影评,很难显出一个作者的风格和光彩,只有集结成册时,从文字、选片角度,评片侧重点等等因素才凸显出一个影评人独有的风韵来。所以,我可以推荐一些影评集,却无法选荐出某一篇影评。
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影评人职业,不象国外可以以写影评谋生。大多是电影发烧友或者从事电影相关工作的人们自娱自乐的方式。人人都可以写影评(至于写不写的好,有没有人看那是另一回事了。)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使每个人都可以发表对某部电影、导演的看法,进而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志趣相同者。网络信息的迅捷和充实也使得人们养成了在观看某部电影之前上网搜搜这部电影的资料、影评,继而决定自己看不看这部电影。这也是影评最初的作用,不自觉地引导人们看或不看某部电影。
网上涌现的所谓“独立影评人”多如牛毛,而差不多你能找到的电影,都有人撰写过影评。然而在浩瀚的网络中,也因为参差的实力和机缘造就了一些“权威影评人”。虽然很多影评人并不是通过网络的淘洗而出名的。一般都是通过在纸媒上开设专栏受人欢迎,进而通过网络转载培养出一大批fans.
我选择几个人介绍一下他们及其风格。
周黎明,此人因其在《看电影》开的专栏而窜红。号称“中国第一影评人”(在我看来,他是当不起这个名号的)他的主业是搞市场营销跟企业管理的,获得的最高学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BA嘛,可见写影评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因为专业关系,他写的影评总跟电影产业挂钩,跟好莱坞沾亲带故的。谁让他对好莱坞模式了悟颇深呢,自称在“好莱坞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如今终于修成正果。他的影评还有个特点是喜欢总结,一个标题之下会囊括很多部电影,就某个方面将它们串联成文。这种习惯催生他编选了〈西片碟中碟〉和〈华语片碟中碟〉两本资料书,其中收录了6000多部电影的介绍,虽然并不可能很详细,但用作工具书还是有些价值的。
说到影评,不能不说到毛尖和洁尘,毛尖是女性影评的一座高峰,她在〈万象〉上写的影评早已被奉为经典。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再现电影的风花雪月、缠绵纠葛,诉说着关于电影的颜色、眼神,以及脸蛋,从容不迫。她把电影和电影人的衣服都脱下,以真切精巧的手法对他们进行着解剖,慢条斯理却又丝丝入扣。洁尘是女性影评的另一座高峰,感性、聪明、流畅。看洁尘的文章有种亲切感,常常感到某些论调似曾相识又突然心惊,好像是自己也想过同样的问题但没想完似的。小资的情调在她俩身上绽放出眩目的色泽。
毛尖出的书很少,一本〈非常罪,非常美〉,是在〈万象〉上影评的收录。还有一本〈慢慢微笑〉,是本自选集。洁尘出过的书很多,但电影随笔集有三本〈华丽转身〉、〈暗地妖娆〉以及〈黑夜里最黑的花〉。
我个人最欣赏的影评人是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她原来在北京电影学院教电影欣赏课,后来转向做比较文学。出过两本影评集都应该叫影片分析,一本〈电影批评〉,一本〈镜与世俗神话——影片读解18例),后一本是她在电影学院讲课的讲稿整理,极见功力。难能可贵在视角之“独”和“毒”。要理解电影如何反映其社会,或是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待电影的
wish fulfillment,戴独步中国,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走学院派路线的还有一人值得注意,是我们学校的田卉群老师,她时常上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栏目,扎两个小辫子,说话像打机关枪似的,思路清晰,表达到位,干脆利落而不失立场。她的分析可能不如戴锦华那般深刻,但很是细致,可用浅白易懂来形容,就像她这个人一样,素面朝天的,但是有爆发力。
真正在网络上走红的有卫西谛,顾小白等人。卫西谛于1998年创建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版,使其成为最早、最有影响的电影论坛,带起一股民间“看电影、写影评”的热潮,并每年维持出一到两本关于电影评论的书籍,如《为希区柯克尖叫》、《后窗看电影》等等。以致他现在成了专门的图书策划人。他的影评写的比较尖刻,但觉得缺少养分。让一般老百姓看看消遣消遣还行。
顾小白当年也是“后窗看电影”论坛的中坚力量,后来负气出走。他的影评风格很散漫,还有些无厘头,从他的电影随笔集题目就能看的出来,〈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 年纪轻轻的,文字里却透着股沧桑劲儿,不知道是他故做深沉呢,还是真的因为看电影看多了,在电影里便已把人生煎熬了几回。
网络上的影评人数众多,无法一一数来。就点到为止了。
最后要推荐的是两套电影方面的丛书。
一套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引进的“电影馆”系列,是被誉为台湾电影“教母”的焦雄屏曾经主编的一套丛书,包括很多名导演自己写的对于电影的理解的书。比如〈魔灯——伯格曼自传〉,布努埃尔的〈我的最后一口气〉等等。原丛书大约有一百种之多,现在正在逐渐向大陆引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国内少有的讲求品质的出版社,出的书质量一般都不赖的。对了,尤其要推荐其中〈解读电影〉(上下册)一书,这是由业余影迷跨向专业阶段的必读书目。
另一套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朗朗书房出品的“电影场”系列,包括对戴锦华的〈镜与世俗神话——影片读解18例〉的重版,还有很多诸如〈与电影一起私奔〉、〈谁在黑暗中呻吟〉、〈亡灵记——好莱坞外的八位电影大师〉等等,这套书主要是电影随笔为主,适合漫漫长夜消磨时光用。
突然发现,写这么一篇东西也挺能消磨时光的,呼啦啦的,就快早晨六点了。
我再不去睡觉,下午就该在电影院里死翘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