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省委班子》有感

(2012-02-24 09:11:02)
标签:

杂谈

读《省委班子》有感

作者:眉果   标签:生活2011-11-13 04:42 星期日 晴
  
  
  以我所看过的官场小说,要说谁写得更好,我觉得王跃文和许开祯不相上下。
  
  前几年,王跃文的《苍黄》、《梅次故事》、《《西州月》等小说称霸官场文学界,这几部小说确实将这个特殊的生态环境以及很多潜规则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最近两三年,许开祯后来居上,一部《省委班子》(一、二)看得人是触目惊心,心生寒气,掩卷后经不住还要回味一番。
  
  虽然都是写官场轶事,但许开祯似乎胆子放得更大,步子迈得更远。王跃文小说的主人公通常是较低官场的官员,譬如县长局长,再高一点也就是市长。这种层级一般不会涉及到官场的敏感点,因而写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是官场文学一个比较安全的地带。但许开祯写的却是“省委班子”,上至身处中央候补委员的省委书记,下至众多的市县太爷们,上上下下的关系链串起了一幅官场生相图。小说主角的高位会不时触发一些敏感点,如何既写出深度,又把握好分寸,是对作者政治智慧和写作功力的考验。
  
  我在机关呆了16年,对它特殊的运作模式以及同事之间相处的方式比较熟悉,因而对官场文学极有兴趣,而且也大概能够看出这类作品的优劣。可以肯定的是,许开祯在党政机关呆过,而且是层级不低的机关。小说的字里行间和遣词用句充满了只有官场特有的感觉和味道,很多地方看得我心领神会。
  
  无意中发现,女儿也在看这部小说,这令我有点吃惊。一个八零后的孩子,怎么会对离她如此遥远的官场轶事感兴趣呢?问她为什么会看这本小说,女儿说出来的理由居然和我有关。她说看这部小说时,里面很多场景和对话都似曾相识,因为她曾经听我给她讲过。用女儿的话说“看看我妈那十几年是怎样过来的。”
  
  我平时和女儿闲聊时,会讲一些机关里面的逸闻趣事,譬如参加机关歌咏比赛的糗事,又譬如到县上去工作时县太爷们精深的劝酒功夫,还有机关两位处长被双规后在机关引发的震动等等。本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没想到在女儿心中起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于是我顺势问了问女儿对这本书的感想。女儿冒出“很黑暗”三个字。在我看来属于官场谋略的一些正常作为,在女儿看来却是地道的腐败,她认为小说里面的每一个官员都在绞尽脑汁为自己的仕途奔波,为此不惜玩弄权术,而工作在他们不过是他们上位的一个介质。作者一心塑造的常务副省长普天成与几个女性的暧昧之情也让她难以接受。她问我”难道你们机关干部都是这样的吗?”
  
  对于没有过官场经历的女儿来说,这种看法是正常的,因为她脑海中的“干部“应该是一些思想觉悟高,生活作风好的人。但许开祯笔下的官员却全然不是如此。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很“阴暗”,就连作者精心塑造的“官场教父”普天成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倒不这么看。我的亲身经历让我对这部小说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有着某种程度的理解。其实所谓“干部”,被机关的政治环境和气氛长期禁锢压抑,一旦遇到合适时机,他们也会撕下假面具露出人的真本性,无论是为了官位、金钱还是性,都莫不如此。我觉得许开祯的小说之所以有一定真实性,除再现了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工作环境外,还写出了我曾经与之朝夕相处的“干部”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不管这个世界是高尚的还是龌龊的,起码没有加以掩饰和拔高。
  
  官位要想做到更高,不是只靠勤奋和廉洁就可以的。官场是一个“套子”,这个“套子”中有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规则,不身在其中,不能体会其味。很多时候“套中人”说话言不由衷,做事身不由己。虚伪是保护自己的面具,权谋是耐以生存的手段。而这一切对于经历简单的女儿来说,其中的微妙之处又怎么可能理解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