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信评论家的话
(2011-01-02 15:51:11)
标签:
杂谈 |
这年头,不可信的话太多。打开电视,你不能信官员的话,翻开报纸,你不能信记者的话。浏览数据,你不能信统计局的话,看天气预报,你不能信气象台的话。想买房,不能信专家或砖家的话,就连地震这种大灾,你也千万别信地震局的话。
可信的话现在越来越少,近乎没有。
而你要读书,我劝你千万别信评论家的话。评论家是些什么东西,这么说吧,农民种庄稼时在地埂上喜欢点一些麻子,或者向日葵,一则搞点额外的创收,二则也点缀一下自己的庄稼地,好让自己的田头地埂比别人家美化一些。至于能不能收成,农民不考虑,因为农民知道,指望这些杂种养肚子,会饿死自己。
评论家大约就是这样一些东西。他们读过些书,尤其读过一些外国大师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有理论水准的,这下他们有了资本,可以将学来的东西拿到国内贩卖,可以将咬得半生不熟的东西当自己的庄稼,大批量地贩卖给中国读者。他们还颇以为自己有文化,颇以为自己有学问,颇以为自己懂得文学创作的规律,然后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点江山,鸡扬文字。
早年我信过他们,热情地买来他们的书读,像追逐歌星一样追着里面的某几位,以为只要读了他们的作品,只要悟到他们的真谛,就能成为一个上好的作家。后来我发现,猪就是猪,羊就是羊,羊要进羊圈,猪只能进猪圈。于是我回到了写作的常态上,不再因为某位声名显赫的评论家张扬了什么文学主张,就一头栽进那滩浑水里,那会呛着,弄不好会被呛死。
中国的文学评论家我认为分两类,一类是念了书,也有了点思考,然后在大学教书,教书之外操一下笔,写点不痛不痒的文字弄小钱花,这类评论家其实是教授,他们干着传业解惑的事,评论跟他们没关系,小说也跟他们没关系,只要能教出好学生就行。另一类评论家就是在有关文学这个行当里混日子的,有些是研究所的研究员,有些是作协的专职人员,他们以写评论为职业,以此吃饭养家,也以此获得各种名利,比如著名评论家呀,比如著名批评家呀,名头很吓人,写出的东西也很吓人。这些人中一部分升官了,成了这个长那个主席,一部分人升格为评委了,掌控着各种各样文学奖的评定大权。这些大权比他们手中的笔更重要,他们可以写些驴头不对马唇的评论文字,也可以写些洋文夹几句国语的废话,再冠以权威两个字,扔给那些等米下锅的国家养着的杂志,这样他们就都赢了,因为他们共同合谋,掌控了中国文坛。官方再授予他们评委大权,他们就可以在圈子里为所欲为,没人不拿他们当回事。
不管以上哪类评论家,都跟文学远,太远。一个不从事专业或职业写作的人,在我的认识范畴内就无权对文学创作指三道四。就跟一个从不套着牛去犁地的人,就不能对田地里劳作的农民说三道四。因为你不懂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不懂庄稼除了老天给力外,还得种他的人花费上感情还有心血。还有就是跟从没生过孩子的女人对着别人母亲说孩子应该这么生,那么养一样,你夹嘴,你哪懂得孩子。
可我们的评论家懂,太懂了,可我在他们洋洋洒洒的文章里,很少看到孩子该怎么生,他们老是谈外国某某说了,孩子应该怎么生,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什么样的土壤。然后再说我们的老祖宗也说了,我们应该在孩子身上打上什么烙印,雕刻上什么灵魂,满纸下来,就是找不到他自己说的一句话。如果留意一下我们现在非常活跃的几位评论家以及他们过去一年里关于中国文学的所有评论所有豪言壮语,一多半是从各处抄的,还有一小半,是无稽之谈,是隔靴搔痒,是可说可不说的废话。他们从国外那里学得了一星半点理论,想卖弄一下,就整成一篇文字,里面弄了好多理论,故意弄得你看不懂,然后又把中国老祖宗留下的那点家底抖出来,找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揉面一样揉一下,贴上自己的标签,就当自己的著作或大论发表了。如果还不够,他们会找到一些读者基本上喜欢的作品,而且基本有了定论的,然后从中摘一段,说这样的创作正是印证了他这一观念。
如果你不信,就去看他们的文章或专著。如果不是这个套路,我吐。
评论家在谋杀中国文学。这话绝不过分,也不会危言耸听,因为他们除了可以评你作品,还可以对大多读者喜欢的作品泼冷水,甚至有时候装腔作势,故意显出不屑一顾的姿态,这就是装13.他们更可以拿每年评奖的机会,为自己那个,这些长在庄稼之外的野庄稼,一直就在做与庄稼毫不相干的事。原谅我不能重复那个词,或者改用杂粮吧,这样显得我文明一些。
其实我不是文明人,作为作家,我太知道讨好或巴结这些评论家的功用了,因为没有他们,你就不可能拿到大奖,因为没有他们,你就不能堂而皇之地走到某条黑地毯上去。
我不想做文明人,因为我刚刚看到一著名文学评论家评一位著名作家的文字,实在抱歉,他们互相吹捧得太肉麻了,这时我想起凤姐,想起芙蓉姐姐,我觉得这两位姐姐比他们干净。
除了棒喝,再就是吹捧,这就是中国评论家的功夫。棒喝的是中国不争气的文字,因为怎么棒喝都有理,因为中国文字永远不会走到让他们满意的地步,一旦满意了,他们也就失业了。吹捧更不用说,他们需要人气,他们需要从作家身上榨到好处,没有作家,他们就没了存在的理由,所以他们要靠吹捧作家活着,以证明作家少不了他们,中国文学也少不了他们。
有一群人可以少得了他们,就是韩寒,就是郭小四,就是目前占据了中国文学大多半江山或河流的青春派作家还有网络作家还有专门揭短的一大批作家,这些作家不需要评论家吹捧,因为他们靠读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