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对高日晖老师的采访
(2012-02-25 16:28:23)
标签:
读书知识高日晖世界读书日大学生大连大学修养青春文学推荐阅读教育 |
每年的4月23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旨在鼓励人们多读书、多好书,享受读书和知识带来的快乐。而对大学生而言,读书也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大学生的阅读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的读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大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去多读书、读好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采访了大连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人文学部文学院副教授高日晖老师。
记者(以下简称记):高老师您好,请谈谈您对大学生的读书是如何定位的?
高日晖(以下简称高):我认为大学生阶段的读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书籍的阅读。这里所说的专业书籍不只是教材,而是所有满足专业学习需要的书籍;另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阅读,比如读文学、历史、哲学和科普的书籍,这是从兴趣出发、扩大自己的视野,并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考虑的。我觉得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追求“博雅”,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很高的综合素养,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专业素质过硬并不等于高素质,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高尚修养才是衡量高素质人才、合格的公民的重要标准,而广泛地、普及性地阅读,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记:您是如何认识如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的?存在哪些问题?
高: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同学们现在读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被动读书多,主动读书少:很多同学以专业需要和功利性去读书,比如某些考研的同学,复习外语时只看一些参考书,却忽视了对英文原著的阅读。当然,对于这种被动阅读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有失偏颇。我们要提倡大学生要兴趣广泛,鼓励同学们对未知领域感兴趣,而只有对未知领域感兴趣,才会有创作发生,这一方面要靠实践,另一方面则要靠阅读来实现。比如我喜欢读古代历史,读这类书之后,我就进一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兴趣,读了中国哲学的书之后,我对中国文学也随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不是被动地进入,而是不由自主地被读书吸引,得到了更多的多方面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正所谓,书读得越多,知道的事情也越多。总之,同学们一定要处理好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的关系,要兴趣出发,广泛地、普及性地去阅读。
记:您觉得大学生如何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具体如何去养成,确实因人而异,而且同学们都很忙,加上网络媒体的强有力介入,等待有大块儿的空闲时间去读书,并不现实。不过,同学们应该学会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我提倡同学们“忙里偷闲”,充分利用“衔接处”的空闲时间来读书,把阅读时间分散开来,比如课前、课后、睡前、等车的时候,这些散碎的时间都可以用来读书。这种读书习惯在欧洲和日本早已经风行,甚至很多等车的人的包里都有两本自己喜欢读的书。同学们千万不要浪费和打发时间,要有意识地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这也是成为高素质的合格公民所必须要做到的。
记:请您谈谈读书的方向性问题。
高:从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文学、历史、哲学类的书是首选,是基础,因为这类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和价值观,使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外国就很重视这些方面的知识,比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不仅要求同学们要读孔子、老子,甚至还开设介绍诸子百家的课程,而在中国的大学就很欠缺。其次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去选择其他阅读,比如科普类、法律类和管理类等,比如说法律类书籍一般人读得很少,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法律的要求越来越多,需要同学们对法律类书籍有所重视;有的同学对经济管理的书籍感兴趣,对经济界、企业界名人感兴趣,多去读比如《巴菲特传奇》的书,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巨大的能量。
记:老一辈人对现在的年轻人热衷阅读网络小说和青春文学的现象嗤之以鼻,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高: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文化由这个时代的经济与政治所决定的,文学艺术也是如此,与产生的时代的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一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学,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小说和青春文学的出现是必然的潮流。如果说现在的男女老少都还在只看同一类书,这是有违文化的发展规律,是落后的。而现在的年轻人的群体,生活状态、思想和价值取向,跟过去大不一样,他们的文学创作,就是那些网络小说和青春文学,篇幅或大或小,风格或激烈或温和,但都是时代发展必然的产物,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当然不可否认,网络小说和青春文学,也存在着优秀、平庸和品位低下的区分。但是,今天发生的创作,是无法做出优秀或者平庸的评价的,只有等待时间、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存在即合理,对于网络小说和青春文学的兴起不能一概否定,否则就是违背时代潮流。至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网络小说和青春文学的质量,才是最应该做的。
记:有同学认为“读书是一种生存方式”,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
高: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失偏颇。每个人都需要发展,都要追求一种高质量的上生存状态,而读书确实能够提高生存质量,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不过,生存是一个大的概念,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好几种模式,纵然读书很重要,却不可以代替生存概念的大部分,只能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阅读。
记:有同学反映书是读了不少,但是感觉收获不多,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高:有个俗语,“猪大自肥”,就是说猪养了三年五年,表面上看还是比较瘦,但是事实上猪在这几年中,身上已经长了好多的肉。其实读书也是一样,不能说读完一本书,马上就感觉自己很有力量,能力就提升了。从读书中汲取知识力量是一个长期坚持才会实现的过程,潜移默化中才会实现质的飞跃。此外,光读书可不行,还要结合从书中得到的知识,积极去观察、接触社会,还要不断去思考,也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加上不懈的坚持,只有这样的读书,才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实现能力的显著提升。
记:您认为促进同学们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作为老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高:一个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样才会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我建议每位老师可以根据专业角度、人生经历、教育经历和阅读经历,亲自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书,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把好的东西传达给学生。其实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籍还有另外的的好处。比如,如果一位教数学专业的老师,读了一本哲学类的书籍,觉得不错,然后就向学生推荐阅读,这比哲学专业的老师推荐相关书籍,效果要好得多。
记:世界读书日就要到了,您认为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什么意义和积极作用?
高:强调某一个东西的特殊性,就是意义的内涵。正所谓,“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强调读书对于人类发展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就是世界读书日的意义。而大学生的主要责任就是利用大学的黄金时间,努力去读书,这与世界读书日的意义不谋而合。对于同学们而言,读书日并不是说在这一天就要把所有的书读完,而是通过这个节日,提醒自己要认真地读书、更自觉地去读书,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广阔视野和独立思想的人。所以,在读书日的当天,在校园里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很有必要,让同学们逐步树立热爱读书的意识和习惯,号召同学们把每一天都看作“读书日”,把世界读书日的精神延续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