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迷失的森林

(2006-02-06 10:00:04)
        Blog突然流行了起来。
        90、80、70、60年代出生的,对所谓Web2.0,或熟识、或了解、或有所闻、或完全没概念的人们,纷纷在网上搭起了自己的“Blog小窝”。我也未能免俗的在新浪博客上搞了一个,欢迎大家有空来逛逛。用百度搜索我的名字,第一条就是。短短一句话,给一个搜索引擎、一个网站和一个blog做了广告,也算有效率。都说现在是过度传播的年代,搞传媒真得有点效率才成。
        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事情不能干,尤其是我们做文化产业的,更危险。所以,我也经常去朋友的blog上看看。
        一哥们儿的博客首页上贴了一个心理测试,挺有趣,说:你在森林里迷路了,你身上带着几样东西:书、旅游指南、照相机、信用卡和雨伞,由于路途艰苦,你必须依次抛弃他们,说一说你们的顺序吧。
        我当时排了个顺序,前面的都忘了,只记得最后一个丢掉的是书。
        然后看答案:
        书:梦想
        旅游指南:朋友
        照相机:回忆
        信用卡:地位
        雨伞:爱人
        我在msn上把我的选择告诉了朋友,半晌, 他回复,也只有你这么变态了。
 
        人家说做心理测试的要求是不能思考,凭的就是第一感觉,这样才准。细想也对,谁深思熟虑之后,会把既笨重又没有实用价值的书作为迷失森林里的最后陪伴呢?但在问题的字句被大脑破译成一段有意义的信息的那一刹那,这个答案的出现,就是如此地坚决而不容置疑了。
        我问朋友,你为什么会把这种小姑娘们的玩意儿作为blog的首页。他说,你不觉得它很准吗?我说,那你选的什么?他回答,要不说,咱们是哥们儿呢。
        下一刻,我们隔着屏幕,还有太平洋底的光缆,相视而笑,一如多年以前。
 
        那会儿,那个字眼,在我们是心照不宣的。就好比大家共同拥有的一样很珍贵的东西,得好好地藏着掖着,生怕一说出来,就坏了,或者被人抢走了。
        在深圳的那些日子,街头叫卖也好,公园露宿也罢,甚至三个人头碰头地挤着吃一份盒饭的时候,大家也都在心里想着,知道它始终存在着,这——就足够了。
        现在不同,所有人都能把它挂在嘴上,所有媒体都能把它放在头条上,所有娱乐节目都想方设法地利用它炒作,甚至有的干脆就把它放在名字里头。
        有时候我也不禁想,是不是它真的已经泛滥了,变得流俗了,不值钱了。这种念头一度让我很郁闷,那感觉就像是许多年后与初中时暗恋的同桌在街口不期然重逢,而对方却正以一个典型市井泼妇的形象同邻居对骂。
        说起来还要多谢我的朋友,从选择“书”那一秒开始,我知道,无论是已然溜走的岁月,还是正在喧嚣的当下,它,“梦想”,从未改变!
        终于说出来了,舒一口气,心有余悸,暗自窃喜。即使是现在,让我说这个词,还是很困难。愤青的年纪早已过去了,现下一般的熟人见面,多半会彼此问问家人的身体状况;再熟一点的,可以问问最近公司顺不顺,有没有碰到烦心的事;但关于“梦想”,是决计不敢提的。别人不敢提,渐渐的,自己就更不敢提了。
 
        为什么做电影,赚钱呗。
        他们也说,电影说到底是一项投资,回报率才是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最主要参数。况且现在国内的文化产业呈现大好势头,在云南丽江举行的《千里走单骑》的首映礼,张艺谋活生生把丽江的春节提前了2个月,让那帮老外投资商结结实实地长了一回见识;《无极》上映时各大影院爆满,我要组织公司员工去看,都费了些周折才排定场次……中国电影有希望了,多好的事情呀!
        中博传媒也不赖,崔健和高晓松导演的国内首部“压岁短片”《故事无双》元旦在宽频门户上映了。昨天《故事无双》的监制,香港著名导演陈果在电话里跟我说,看了样片后他觉得很好,比较乐观。乐观好啊,这样成本回收就不成问题了,也许还会有不错的盈余,加上首推“压岁短片”概念的公关价值,这次的投资,又成功了。
        媒体采访我的时候,经常问起我当导演的经历,似乎这很传奇、很浪漫、很有噱头。这说明大家的另一个共识:商人——才是更适合我的——身份。为了这个身份,我做了很多。开了影视公司,经营着若干种类的影视产品,搭建了中国第一个流媒体短片传播平台,吸引了国际风险投资的资金,将来准备上市;我聘请了一帮公关、广告、金融甚至IT背景的专业人士加入公司,他们构建了一个符合国际专业标准的矩阵式团队:国内外的各种电影资料被收集整理,好莱坞的管理体系被仔细研究分析,标准制片的流程在逐步建立。这样下去,也许用不了两三年,我就可以成为一个一天只工作三、四个小时的制片人,专职参加各大电影节、电影首映礼以及收钱了。
        但是,如果只是这样,为什么要做电影?如果不是这样,还要不要做电影?
        电影是什么?或许很多圈内的人,都太久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了。有时候越是关系亲近的东西,越被盲目地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掩藏在表面下的本质,也越容易被人为地讳莫如深。
        从过去到未来,我始终相信,电影必定不仅仅是一个只为赢利的产业,电影人也必定不仅仅是只为牟利而生。资金能种出几百亩不结穗的高粱,但踩不出高粱地里圆形的圣坛;利益能驱使偷猎者到可可西里,但讲不出世界屋脊上生死一线的故事。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职业制片人看完一个剧本,会大概估计出制片预算,但如果仅此而已,他便堕落了。如果做电影的人失去了对故事、对画面的原始感动,他将不再具有感染力,也将因此而失去观众、票房和一切同利益相关的东西。
        到了这里,似乎真正陷入了一个悖论,真正迷失在一个森林里。不过没关系,或许,电影,这个世界上同梦想最接近的行业,它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无论你自以为已经多么熟识它,它总会在下一次让你明白,它还有那么多地方是不为你所知的;而它又不是完全不能琢磨,也许你手中最后紧握的书,足以让它,对你,袒露心扉。
        秋天的时候,一个怎么看都很普通的年轻人来找我,对我说,他喜欢电影。
        现在,他成了我公司的员工。
        公司CEO到位后,我打算把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交出去,然后自己找些资金拍部电影。那年轻人说,如果我当导演,他要做我的场记。
        我,答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