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雨点儿问我:“妈妈,你说咱们这些天过得好不好?”
我不知道她指的是什么,就随口答道:“挺好的。”
她于是意味深长地说:“没有成成之前,咱们过得就是这么好。”
原来她是这个意思!
那么,她说得有没有道理呢?我仔细想想,觉得其实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从前在北京,虽然有朱姐帮忙,成成的事儿用不着我真抓实干,但是一天下来,仍然觉得心里满满的,一点儿缝隙都留不出来。
现在好了,至少成成不在眼前。眼不见为净。
在温哥华这边的朋友,听说我把成成留在国内了,都要追问一句:“你想不想他啊?”
怎么能说不想呢?但是,又怎么能说清那种无担一身轻的感觉呢?
对雨点儿提出的新命题,尽管心里赞同,但在口头上,我还不能表示支持。因为,如果我承认没有成成之前的日子很美好,那么就意味着我想回到从前。问题在于:应该回到多远的“从前”?那些从前得连雨点儿都没有的日子,难道不是更好?
事实上,最近我常常在心里掂量:假如没有这两个孩子,我的生活会不会存在本质上的缺憾?答案非常可怕,那就是:没有。
我的同学王怜花在他的大作里引用了一句萨特的话:“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然后又告诉我这毫无意义”。他说对了,就是这么回事。
萨特的原文我没读过,从王怜花那里辗转读来,算是“二手的真理”罢。
今天早晨,我又问雨点儿:“咱们在北京生活条件很好,在这里却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你不在意吗?”
她回答说:“我不在意。你以前老说我不能过苦日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呀?你应该让日子再苦一点儿!”
我问:“你想还怎么苦呀?”
她说:“没有水,没有电,一个月都不用刷牙洗澡。你看我行不行?”
你当然行了,你巴不得呢!我暗乐。
她继续说:“一个卧室都没有,就睡在外面大自然里。”
你想得可真美!
她继续说:“连毯子都没有,咱俩紧紧搂着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