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儿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龙,单个儿的某某国人绝大多数都是虫。
某某国到底是指哪一国呢?因各人的经验不同,“某某”可以被代入不同的国名。
咱们先代入“新西兰”试试。
刚到新西兰的时候,雨点儿要上幼儿园。幼儿园的工作人员跟我谈合同。那里的幼儿园是按小时收费的,每小时5元。雨点儿约的时间是每天9:30至4:30。为了搞清每天应该收多少钱,那个工作人员先是掰着手指,口中念念有词:“10:30,11:30,……,”念到“4:30”,正好掰倒7根手指。然后她拿出计算器,郑重地按下:“7”、“X”、“5”、“=”四个键。最后,她将计算器推给我看:“瞧,35元。”
瞧,这就是新西兰白领的心算水平,在咱中国大小菜市场上随便找个摆摊的小贩都比她强吧?
另一次,在新西兰体检。诺大的预约等候室里就我一个人,沙发舒适茶几宽大,工作人员轻声慢语。总而言之,是被待如上宾了。可医术怎么样呢?一针扎下去(抽静脉血),偶的胳膊立马就青了一块儿。回想在中国,抽血处人头攒动空气污浊,护士们粗声大气吆五喝六,对病人们绝无尊重可言。可是咱的护士医术高啊!病人们待罪羔羊一般列队前行,护士们站在小窗口后见一个扎一个,那真是又快又稳又准。
看来,用“新西兰”替代“某某”,论断大体成立。
美国,现在咱们试试美国。之所以想起美国,是因为最近我帮朋友收转了两封来自美国的邮件。这两封邮件出自不同部门、不同州的办事员之手,共同之处是:地址全抄错。
Tian Shui Yuan(甜水园)
一个抄成Tain Shui Yuan,另一个抄成Tian Sha Yuan
Beili(北里)
一个抄成Beli ,另一个抄成Bel
Chaoyang District(朝阳区)
一个抄成Chauyang District, 另一个,Thank God,抄对了!
又不需要他们动脑筋翻译,只需要他们眼睛看着字母,手指在键盘上敲一敲即可。这种手眼协调训练,在咱们中国,是幼儿园阶段的课程。
就这种认知水平,就这种工作态度,我真看不出上述两国人有什么竞争力。
若他们当真还有几分竞争力的话,大概也只能从制度上找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