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学年,新动向

(2006-02-08 06:32:17)

    昨天(27日)是奥克兰中小学开学的日子。一篇题为《奥克兰文法学校考虑收窄校网》的文章成为昨天的中文报纸《华页》的头版头条。

    所谓校网制度,我们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它就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实行的“就近入学”的制度。在中国,“就近入学”已基本名存实亡;在新西兰,“就近入学”制度一直没有被破坏,但却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新西兰实行12年(或13年)义务教育制。在新西兰上学,只要你是新西兰公民或有永久居留权并且住在某公立学校的校网之内,该校就有义务接收你入学。原则上说,所有的公立学校都由政府拨款,教学活动由教育部统一管理,各校的教学水平应该不存在差异。但事实上,学校之间还是存在好坏之分。

    既然政府对学校是一视同仁的,那么这些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呢?一般认为:学校的质量是由学校所在校网的居民素质决定的。倘若校网之内的居民都是中产以上人士,学校校风就比较严肃,教学开展就比较顺利;反之,若校网之内居住的净是失业者,家长尚且为温饱而发愁,学生又怎么能专心学习?

    不知道这种理论正确与否,反正像奥克兰数一数二的好学校,比如前文提到的“奥克兰文法学校”,就座落在Epsom,一个传统的以欧裔新西兰人为主的校网内。而在毛利人和岛民聚集的校网内,鲜有好学校出现。

    近年来,来自亚洲的移民越来越多。亚洲人普遍更重视教育,为了上学校,不惜花重金入住好学区,致使名校网内的房屋价格飙升。而那些一时无法置业的家庭,为上好学校,也是花样百出,充分地钻政策的空子。比如学校规定:无论你是自购房屋还是租住房屋,只要住在该校校网内,都有权利入读该校,于是就有人在校网内只租一间房子来住,等到子女被成功录取之后,再退掉租屋。除了这些合法的花样之外,还有人更想尽办法制造假文件,以证明自己居住在校网内。

    今年春节前,《华页》便刊登过相关文章,报道“奥克兰文法学校”已经不堪重负,为甄别假申请材料,不得不加聘工作人员。甄别工作包括与家长面谈、要求他们提供在校网内居住的更充分的证据,并可能亲自前往该家庭的家居观察等方面。

    但是,甄别工作做得再充分,也只能拒绝那些伪造材料的申请者,不能拒绝合法申请者。近年来,Epsom学区地价高企,于是就有大量的建房用地被分割。在原来只建一栋房屋的地皮上,现在建了两栋甚至三栋房子。凡是入住新房子的人,都是家有适龄学童的人。再加上一栋三居室的房屋可以分别被出租给三个家庭,租住这些房屋的家庭也必然是为了满足孩子求学的需要。这两个因素加起来,该地区的学童总数必然猛增。

    这对矛盾将如何解决?这不,“奥克兰文法学校”出了个下策:考虑收窄校网。我之所以称之为下策,是因为该政策明显违背教育公平的原则。您把校网收窄了,那校网之外的学生到哪儿上学去?那些已经购买了校网内房屋的家庭能答应吗?要知道,在新西兰的学校内,最大的上级是校董会,而校董会由学生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校长、教员代表组成(高中还包括学生代表)。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奥克兰文法学校”也仅仅是考虑收窄校网而已。

    从《华页》的报道里,尚看不出“收窄校网”的具体作法是怎样的。是把校网划小一些吗?《华页》只是援引该校校长的发言,表示:该校在开学前一周共收到八十份入学申请。八十份申请!那意味着该校得增加四个班!而这,显然是该校在短期内无法做到的,因此,该校只得暂时将这八十份申请全部拒之门外。

    想想也有道理。勉强凑够人手,增加了四个班,教学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啊。

    究竟这个矛盾将如何解决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如今,很多亚洲人移民都是为子女教育着想。因此,与教育有关的问题总是能牵动移民的心。

 

    我家所在的学区是一个中等程度的学区。我们这个学区里的居民以欧裔的中低收入人士为主。每天我去学校接送雨点儿,总能遇见那些朴实的、看起来不大灵活的白人家长。离我家车程三分钟左右,就有一个好学区,该学区有奥克兰东区最好的小学“鸽子山小学”、最好的初中“巴克兰海滩初中”和最好的高中“玛克琳高中”。那“玛克琳高中”的校园拥有一线海景,有一眼望不到头的丘陵地,莽莽苍苍,气象不凡。这新西兰的学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围墙,任人观望。我有一天散步的时候误入鸽子山小学。起初,我以为自己进了一个公园,后来,看到“公园”一角的校舍,才明白这就是那东区名校。我一边散步一边想:假如有条件的话,谁不愿意让孩子在这么赏心悦目的环境里读书呢?

    不过,我也就是想想而已,并没张罗搬家,因为我觉得小学还不那么重要。去年放假之前,我听说雨点儿学校里好几个华人孩子下学期都不来了,都要去入读“鸽子山小学”了。我还听说:“鸽子山小学”里已经有一半学生是华人子弟了。当然,这只是学生家长之间的闲聊而已,并非学校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也许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

    每当我在家念叨:谁谁家又搬进一流学区去了,我妈就说:“你们这些人啊,都已经到新西兰了,还不打算让孩子快乐,还老掂着让孩子做人上人。怪不得人家外国人老是防着你们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只缺一点智慧
后一篇:痛失腐败机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