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光隧道

(2005-12-25 14:41:18)

Eastgate”教堂在社区报上登出了广告:“从1210日起,我们将点亮灿烂夺目的圣诞灯饰。1221日至24日,每晚八点半后还有‘圣诞时光隧道’表演,一段20分钟的时间旅行,带你去探索圣诞节的意义。”

“时光隧道”几个字让我浮想联翩,眼前出现了一片声光电的炫动,前文已有的“灿烂夺目”、“灯饰”等字眼,更强化了我的信念,以为这是一场“嘉年华”式的娱乐项目。当然,广告上说得很明白:这是寓教于乐而已。但我更乐于朝着“乐”的方向去想象。我一直在琢磨着平安夜给家人安排点儿什么活动,毕竟这是此地的一个节日嘛。要是在中国,大不了可以守着电视看一晚上。在这里,家人看不懂英文电视,我也达不到同声传译的水平。

看来这“时光隧道”正适合全家出动。

昨天晚上八点,我们全家穿戴齐整,出发前往教堂。教堂门外,有人亲切地招呼我们。我起初还有点儿不好意思,心想:咱是奔着娱乐而来,又没有信仰,人家欢迎咱吗?但看来人家并没有甄别审查的意思。一个和善的中年妇女提着篮子开始发糖,雨点儿眼尖手快,拿了一块绿色的棒棒糖绿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这时教堂正门上方的灯饰亮了起来,呈现出了用霓虹灯做成的各种形象。两道高耸的拱门之间有一道滑轨,一颗十字星开始沿着滑轨一明一灭地移动。我问工作人员:“就是看这个吗?”那人指着另一扇门说:“不,时光隧道在那里。”成成伏在我胸前,睁着眼睛四下里乱看我用一条背带把他绑在我身上,就像袋鼠妈妈一样。这时我就拍着他,对他说:“等着吧,一会儿就有声光电来满足你的小感官了!”

 

教堂一侧的小门,被围上了粗麻布,门楣上写着“时光隧道”。聚在门外的人越来越多,足有一百来人,基本上都是家长和孩子。孩子们总能嗅到糖的味道,提着篮子的阿姨最受欢迎。等了二十来分钟,一个微胖的中年妇女从门里走出来,领着我们进入了窄门,进门便是一道楼梯,楼梯两侧也被粗麻布围了起来,确有隧道的感觉。“隧道”将我们引入了二楼的一个小厅。这里像是个小剧场,分表演区和观众区两部分。表演区被布置成了家居的样子:正中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只花瓶,插着一把金属丝拉花。桌子后面是一排银色的柜子,一扇柜门上嵌着一块笔记本电脑大小的液晶屏幕,屏幕上闪烁着屏保图案。

我有点儿纳闷:难道就让我们看这块笔记本电脑屏幕?这时,引我们进来的“导游”解释说:“现在是2525年。”话音刚落,一个未来世界的男人从幕后走到台前,打着呵欠对电脑说:“啊,今天是圣诞节,不用上班了,可以吃得复杂一点儿。来个摊鸡蛋、烤香肠、牛奶,还有吐司面包。”

电脑发出了声音,是个女声:“准备好了,请取餐。”那男人就拿出一只碗,放进柜子中的一个凹槽里,“扑通扑通”,碗里掉入几颗豆子。悦耳的女声又出现了,告诉男人说:经过精确计算,那些鸡蛋、香肠、面包里面应该含有多少多少维生素和矿物质,我已经给你配在这些药丸里了。

然后女主人走进来,手里拿着几件脏衣服。她把一件脏衣服投进柜子里,立刻就有一件干净衣服从下面的柜子里弹出来。这衣服不仅是洗熨过、折叠好的,而且还带着塑料纸的包装,就像刚从商场里买来的一样。这个细节倒是颇有想像力,观众中发出了笑声。

孩子们进来了,吵着问:“礼物呢?礼物呢?”父亲说:“只有答对我的问题,你们才能拆礼物。我的问题是:圣诞节是谁的生日?”

两个孩子异口同声:“Santa Clause(圣诞老人)!”

父亲说:“答对了!”

(观众中又响起笑声)

这时母亲皱起了眉头:“好像有点儿不对吧?”

一个孩子说:“让我来搜索一下。”说着就来到电脑前:“请问1225日是谁的生日?”该女声嘴皮子极其利索地回答说:答案共有几亿几千几百几十万个,搜索用时零点零零几秒。请问您是否在结果中继续搜索?

海量的答案让全家人陷入了困惑。舞台灯光及时熄灭,“导游”对观众说:“这一幕结束了,请大家移步,进入现实生活。” 观众们纷纷出戏、起身,在“导游”的指引下,鱼贯着离开这个小厅,通过围着粗麻布的“时光隧道”,向另一个表演区转移。

我有点儿失望:原来就是这么个“时光隧道”啊!按咱们中国“春节晚会”的分类,这种节目属于“语言类”。语言类节目本就不是我们这些“外国人”的所爱,我担心我爸我妈和雨点儿不耐烦,就在转移过程中小声问他们:“你们还爱看吗?”他们都说:还行。

 

前几天,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这么一则消息:今年的圣诞节,教会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宣传圣诞节的本来意义,以便提醒人们:圣诞不仅是一个充满消费活动的节日而已。这大概就是教会人士的忧患意识吧。而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我觉得在新西兰,宗教已经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人们很难避免受到它的影响。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以前的房东曾经告诉我:她儿子上初中时,学校里开了宗教课,老师专门给她写了一个条子,询问她是否反对孩子上宗教课。我在闲聊的时候曾经把这件事告诉过我妈,以证明这是一个信仰自由的社会。

但是几天以后,雨点儿从学校拿回了一张家庭作业:一张画着摩西形象的黑白线条图,作业的内容是给这张画涂上颜色。我妈说:“不是说信仰自由吗?老师怎么不跟你打招呼,就给雨点儿布置这样的作业?”

我妈问得有道理。在咱们看来,这就是宗教在往咱们生活里渗透了。但是从老师的角度想,她大概认为摩西的故事属于民间文学传统,和信仰无关,就好比咱们的小学课文里出现个“刘三姐”一样。要是作业里每出现一次摩西都得给家长写一张条子,那老师整天不用干别的了。

 

昨天晚上,我们沿着粗麻布围成的“时光隧道”,继续游览了接下来的三个场景:“现在”、十九世纪、耶酥降生。

在“现在”场景,孩子们问父亲:“今天是什么节日?”他们没有收到礼物,所以用这种方式提醒父亲。

父亲说:“今天是零售商的节日。”

孩子们失望地“噢”了一声,母亲也说:“我的天”。

这个父亲自己就是零售商,他似乎对自己的幽默颇为自信:“怎么?我难道说错了吗?没有我们零售商的节日,哪有他们批发商的节日?没有批发商的节日哪有工厂主的节日?没有工厂主的节日哪有原材料供应商的节日?只有大家都过节,经济繁荣,商品丰富,每个人才能享受自己的节日。”

“十九世纪”的人就比较靠谱了,虽然孩子们也闹着拆礼物,但是起码父亲本人不糊涂,他把全家领到门外,在雪地上唱赞美诗。歌声响起,那旋律竟然极其耳熟。我在本地的商场给成成买过一盘磁带,里面就有这首歌。因为旋律柔和,我一直拿它当催眠曲用。瞧瞧,宗教不仅渗入了文学传统,还渗入进了音乐传统呢。这一家人唱到结尾,雪花自天幕飘落下来。再看怀里的成成,已经在歌声中睡着了。

最后一个场景,便是此次“时光旅行”的终点:耶酥降生的一刻。表演完毕,一个穿着便装的男子走到观众面前,对观众说了一番总结性的话,大意是说:“在欢度圣诞,接受礼物的时候,不要忘记,耶酥才是上帝送给我们人类的礼物,他在替我们赎罪。”他的话极富有感染力,再加上优美的音乐在大厅里回荡,小天使在舞台上扇动他的翅膀,使我在刹那间忘记:我原本是要追求感官享受,看高科技声光电表演的。

 

走出粗麻布围成的“时光隧道”,我们来到了教堂正门大厅。我问我妈感觉如何,我妈说:表演结束时那个男人上场,可把她吓了一跳,她以为是要募捐呢。

出了教堂大门,一个和善的老头守在门口,向每人手里递过一块糖果,这是一支做成拐杖形状的糖果,圣诞之前商场里就有卖,我一向称之为“拐棍糖”。随着糖果发到我们手里的,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把这支糖果倒过来,就是一个字母‘J’,你在享用糖果时,别忘了‘J’代表的是‘Jesus’。”

我正在读卡片的功夫,雨点儿已经把“拐棍糖”放进嘴里了,我无奈地说:“你这个馋嘴的家伙。你已经吃了耶酥的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