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乡大儒齐如山

(2021-04-08 21:09:06)
标签:

历史

随笔

城记

故乡

分类: 俺的随笔


多年前采访梅绍武先生,谈的是翻译和文学,是光明日报要发一组老翻译家的访谈,李景端老负责策划,特派我去采访梅绍武先生。一个下午的采访结束,梅先生侃侃而谈,我们都沉浸在梅先生的文学翻译生涯的回顾中了,似乎忘了他是梅兰芳先生的二公子,我也没有节外生枝问些梅兰芳先生的艺术生涯问题,因为我实在对京剧艺术一窍不通,否则我是可以一次访谈写出两篇完全不同的采访录来的。因此这次采访都是聚焦在梅绍武先生艰难坎坷的西方戏剧翻译研究之路这个主题上,我甚至都没问梅先生为何没有像他的弟弟梅葆玖从小学戏,何以在如此声名卓著的京剧大师之家却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而孤独的道路。

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梅先生在送我几本译著之外又加了一本他整理编辑的梅兰芳谈艺随笔集《移步不换形》。他告诉我作为梅兰芳的儿子,他是有责任整理和弘扬梅派艺术的,他晚年在翻译和文学研究之外还是义不容辞地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在这时我才完全意识到我的采访缺失了多么重要的一个内容,按说这是很多记者求之不得的机会,我却因为不懂京剧艺术很匆忙错过了。我想我或许还有机会采访梅先生,请他谈谈梅兰芳和梅派艺术。但这个愿望是永远实现不了了。梅绍武先生不久就去世了。其实他在接受我采访时看似健康,其实刚刚做了一个“肠手术”,我都没往严重的病症上想,以为是个普通手术。所以梅兰芳这个话题就永远错过了。

不过我手里有梅先生赠送的这本书,我其实还是很有收获,至少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和学习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也学习梅绍武先生的研究心得。于是我后来真的拜读了这本与我的专业——外国文学完全无关的书。这次阅读,除了了解梅派艺术,我更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从中了解到了久闻大名的故乡先贤齐如山先生与梅兰芳当年的交往与艺术切磋,这些第一手的叙述,更是难得。

说起来对齐如山大师的了解,还要从他的女儿齐香教授说起。因为我们研究外国文学的人都会读到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翻译大家罗大冈的作品,从而了解到罗大冈的夫人是著名的北京大法语教授齐香,然后知道了齐香的父亲就是齐如山先生。从此才把这三个名字联系到了一起。而更令我惊喜的是,齐如山竟然是保定高阳人,是故乡保定最早走出故乡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儒,而这正是我在寻觅从保定走出的西学大师的事迹过程中的一次不期而遇,而且一下就遇到了齐家父女二人,都是早期留学欧洲又回到祖国为祖国的文化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巨擘。这个发现令我欣喜若狂,我的“早期保定西学大师”名单上一下增加了二个人,达到了六名,他们是齐如山,冯至,张若名,许君远,田德望,齐香。

这本书里很多地方详尽描述了当时围绕在梅兰芳身边的“梅党成员们身体力行,帮助梅兰芳排戏的情景,颇有趣,引发了我的浓厚兴趣,进一步学习了解当年齐如山先生与梅兰芳先生如何联手创下了梅派艺术高峰的过程。

当年的报刊上有过翔实的报道,齐如山先生亲自披挂上戏服,与梅兰芳共舞,传授舞技。那样的场景实为罕见。无怪乎他们的朋友专门为此赋诗说齐如山在不惑之年“结想常为古美人,赋容恨不工颦笑。可怜齐郎好身段,垂手回身斗轻软。”他帮助梅兰芳排舞蹈,“恰借梅郎好颜色,尽将舞态上氍毹;梅郎妙舞人争羡,苦心指授无人见。”足见齐如山的导演才华很不得了。

齐如山自小家学渊博,接受了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但在大变革年代听从父命进同文馆习洋文,后赴欧洲游学几年,迷上了西洋歌剧,回国后一边教书,一边经商,但心系艺术,一心要革新中国的国剧。恰好遇上初出茅庐的俊彦梅兰芳,视为璞玉,将自己的一套戏剧革新理念寄托其上,苦心雕琢,为他写戏、导戏,甚至披挂上阵传授舞蹈技艺,直至奔走募集资金带梅兰芳越洋去美国演出,为他编写宣传资料,甚至当翻译。齐如山对梅兰芳的艺术可谓呕心沥血,但他完全是义务做这一切,分文不取不算,还亲自买票请亲朋看梅兰芳的演出。有人问他研究戏剧能当饭吃吗?他幽默地回答是吃了饭来做研究的。齐家兄弟合伙经营买卖,实力雄厚,因此有财力业余从事艺术。齐如山多才多艺,能绘画,因此可以把各种角色和服饰画得栩栩如生,既能帮助梅兰芳,也令他的国剧研究资料图文并茂,如虎添翼。他的确是少见的一代全才。

齐梅二人珠联璧合,亦师亦友,十分融洽。但最初齐如山就是难下决心面授机宜,为的是避嫌。当年梅兰芳身边出没着各色人等,有钱有势的不少,有一心为艺术者,也不乏别有用心者,“争风吃醋”则为常见。齐如山是高级知识分子,对此避之不及,开始采取的是写信方式,蝇头小楷,落笔三千言,一写就是百十封,详细指点梅的表演,梅则言听计从,回回表演上有改进,齐如山在台下回回看得真切。这种交往也是令人感慨。齐如山住崇文门,离东单北边的梅宅可说不出三里地远,却一直单向书信指教很长时间两人才见面,从此成为至交,梅派艺术从此蒸蒸日上。

这对相差二十岁的师友最终是被一道海峡隔开,相互惦念。听到梅兰芳的死讯,齐如山老泪纵横,写了长文悼念。他自己最终也是倒在看戏的剧场里的,可谓与戏曲艺术相伴始终。他被誉为“近百年来在戏剧学术上最有贡献的第一人”。

齐如山因为海峡的阻隔,多年里几乎销声匿迹。好在近些年大陆出版了他的文集,开始有人专门研究他了。我买了《齐如山回忆录》作为学习的入门书,语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如闻其声,这书是选对了。齐如山的外孙女贺宝善所著《思齐阁忆旧》,书名一语双关,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齐家生活的好书,看后顿生“见贤思齐”之向往。

可惜的是齐家在崇文门内的一片宅邸全在城市改造中拆除了,这是最令人唏嘘的遗憾之事,所幸齐家后人将那个大宅院(高阳齐寓)的户型草图和一幅当年的外景照片放到了网上,我们得以从中领略其几分风采,藉此想象当年齐如山先生和家人在此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那是迷人的老北京胡同大宅门生活的最美好的传说。

同乡大儒齐如山
      本文收入《齐家》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