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附骥”并东窗事发后之后

(2020-09-07 17:32:19)
标签:

混在北京

德文版

出生地

分类: 嘲嘲闹闹

     1964年四岁上跟奶奶从保定到天津的叔家住了小半年,回家后便一口天津话喊得满街响。在那个落后年代封闭的小城市的劳动阶级居民区,竟然有人在天津那么洋气的大地方一住半年,且改了口音,街坊四邻的都十分惊奇,经常让我说几句天津话开心。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却莫名其妙“成了”天津人,这里面还有个“不可告人”的故事。

     参加完拙作《混在北京》德文版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的首发式回来后,看到刊有采访内容的《法兰克福汇报》等报刊,一看那照片旁的简历,着实令我汗颜,那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我生于天津。以后《德国》杂志中文版又以讹传讹把我说成天津人。这本杂志许多北京的记者都能得到赠阅。看到文章的人首先问的问题是:你不是保定人么,怎么成了天津人?

    我是百喙莫辨。难道我会随口说成天津?天知道。反正我在人们眼里成了无耻附骥之徒,惹得人家口风里皮里阳秋。小地方的人看自己的同类或大地方的人看小地方的人时,往往对他们的“出身”特别敏感。我之改变出身,且是在外国报刊上“掩耳盗铃”地改后“东窗事发”,既令我的小地方同类们感到卑鄙又令大地方出身的人感到悲悯。我也确实见过不少这样的知识分子,小小的虚荣心作怪,说到故乡时含糊其词,如离武汉几百里,也能大而化之为“武汉人”。但我怎么会“化”成天津人的?

    最先说我是天津人的是德国《焦点》杂志。我发现,在天津后面还写有“河北省”(西文的地名顺序是由小到大)。这下我可明白了。记得那位记者问我的籍贯时,我明明说的是河北省保定市。但这个地名对他们过于陌生了。我便补充说是离北京最近的一个城市。可能他记下了“离北京最近”,回去查德国出的世界地图,压根儿连保定的影儿都没有,北京附近只有天津,且是在河北境内,灵机一动,就信笔把我抬举成了天津人,当然是河北省的天津。

    但无论如何,我算得上与天津有关系。历史上天津与保定的联系之密切,这两个地方,算是有不解之缘:当年天津和保定同是直隶总督驻地,夏秋驻津,冬春驻保。一个得西化之风气,有港有海轮有洋人洋货,另一个则是古朴凝重,寺庙林立,舳鲈相继的千年古城,颇有点夏宫冬宫的味道。一条水路将这两个一中一西风格的总督府连在一起,相映成趣。这阵势,算得上中国独特的一景儿。

1949年后,天津曾直隶于中央,保定是河北省会,1958年后天津当了9年河北省会,然后又直隶于中央,省会再搬回保定。这几次搬迁,造成了巨大的两地人口流动。河北大学随省会搬到保定,从此算扎根落户。77年我上了这所大学,惊异于校园里处处天津话大作,原来有此原因。天津来的教师们仍不放弃天津户口,享受的是大大优于保定的粮油供应(保定人每月三两食油、70%粗粮时,天津人则油水细粮较充裕)。于是,每个月初,校园里都会出现几卡车天津运来的粮油,那些天津户口持有者像过节一样喜迎家乡车,分粮分油真忙。那些天津人念念不忘的是要“回天津”。这些天津人在天津人群里并不显山露水,可在保定那个小地方,却颇引人注目。终于他们的大多数历经磨难,回了天津,可他们把很多好时光给了那个小地方。

这些不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在年轻一代人听来倒像很旧的故事了。谢天谢地,那种一声令下,拉家带口背景离乡大迁徙的悲惨故事不再有了。

“附骥”并东窗事发后之后
终于发现是《法兰克福汇报》把我抬举成河北省天津市人,以后《德国》杂志中文版据此照抄不误哈。
“附骥”并东窗事发后之后
“附骥”并东窗事发后之后
渤海大楼与劝业场,与1964年比早就变了模样,但建筑还是原来的老建筑。
“附骥”并东窗事发后之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