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那些陌生的眼睛
(2018-01-14 12:44:07)
标签:
寻找中国外国作家图书出版 |
分类: 书评/序/跋 |
黑马
观看一部关于著名的西藏废除农奴制的文献纪录片,发现这部片子里所引用的最撼人心旌的那些图片和文字记录均来自几位早期进藏的欧洲学者和记者,这些照片都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字也大都成形于五十年代之前。这些时间节点和这些作者和摄影者就足以让这些记录具有完全客观的说服力。在这个多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要挖掘早期的历史,还得倚重早年的图书和影响资料。给我的感觉是似乎这样的电视片就是引用那些图书的文字、摄影加当代学者的采访制作而成的,足见这些罕见的资料之珍贵。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两位作者,法国旅行家、作家亚历桑德拉·大卫-妮尔和英国记者斯潘塞•查普曼,尤其亚历桑德拉·大卫-尼尔这位女冒险家的经历,用传奇和惊艳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而查普曼的经历则令人艳羡不已。他们是真正的先锋人物,为全世界留下了最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录,现在隔着遥远的时空想象他们当年孤胆英雄般的壮举,除了崇敬,甚至就是想让时光倒流,能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听他们亲口告诉我们他们的初心,他们的在书之外的经历。
大卫-妮尔被引用的主要著作是《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Le vieux Tibet face à la Chine
nouvelle)。其实这位活到101岁的长寿女藏学家一生中历尽艰辛多年在西藏渡过,多次来中国游历,出版了无数藏学、佛教和有关中国的著作,如《拉萨之行》、《西藏的巫术和奥义》、《激情与魔法》、《在暴风雨乌云下》和《在喜马拉雅腹地》等十几种,她还在欧洲各地发表演讲,她的一生就是一部起伏跌宕的传奇史诗,说可歌可泣毫不过分。我甚至想为什么还没有一部她的传记和电影?估计没人能写得出来吧,仅仅浮光掠影写她的生活是无法再现她超人的神韵的,不懂她的学术激情和深奥的藏学研究,根本无法抵达她那超凡脱俗的心灵。但我依然期盼着有这样的传记和电影问世。今年是她逝世五十周年,从出版的角度说她的著作进入公版期了,估计会有很多有心人想到出版她的作品了,尽管不会是一窝蜂出版。
英国人斯宾塞•查普曼1936年在西藏拍摄的照片则更是震惊世界。斯宾塞•查普曼是英国记者,1936年随英国古德使团进入西藏,并将见闻撰写成一部名叫《圣城拉萨》的书(Lhasa:
The Holy
City)。这位剑桥毕业生一生从事探险,在马来西亚丛林里从事抗日斗争,九死一生,被称为另一个“阿拉伯的劳伦斯”,似乎是天生的电影主角。可惜他的传记电影也没有出现。他居然在一段时间内成了西藏高层的专门摄影师,跟随他们活动,有机会拍下很多常人无法拍到的真相。再过几年,传奇般的查普曼的作品也将进入公版,相信会有一个出版高潮的。
以前我们似乎更多了解到的是著名的“三S”(斯诺、史沫特莱和斯特朗)的经历,现在随着时光的推移,更多的传奇色彩的人物开始浮出历史的水面,撩动着我们的好奇心。上世纪20-40年代有多少这样的外国文化精英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足迹并且出版了独具特色的游记、纪实作品和摄影作品?把他们的作品逐一翻译出来,让我们重新发现那个战争风云之下的中国,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似乎感到自己象一个陌生人一样在看那个中国,这种感觉是奇妙的甚至是兴奋的。
最近看到李辉主编、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寻找中国”丛书的前三种,感到这个我想象中的工程似乎已经悄然启航了。这三本书作者都是普通的外国人,甚至找不到他们的生平资料,但他们都以普通游客的眼光观察记录那个时代的风物人情,配有珍贵的黑白老照片和他们自己绘制的温馨水彩画,另一个远去的时代跃然纸上,勾起我们渺远的乡愁。读他们笔下的北方运河乡村、海滨城市如上海和福州,我感到似乎我就来自那个黑白时代,又似乎与之隔着万水千山,遥不可及,像个外国人,但又分明是个中国人看自己的祖国和祖先的生活。看过后是会做很多很多不切实际但又美丽飘渺的梦的。我们似乎熟知的叙述中国的话语看来要有所改变了,这将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发表在今天的深港书评专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