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志摩与其“完美女神”曼殊斐儿

(2016-04-23 10:45:44)
标签:

徐志摩

曼殊斐儿

曼斯菲尔德

文化

分类: 想当年

     徐志摩与其“完美女神”曼殊斐儿

   说起大才子徐志摩在凄美的悼亡诗《哀曼殊斐儿》中把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姓氏浪漫地翻译成“曼殊斐儿”,这首诗是写在他的纪实抒情散文《曼殊斐儿》的末尾。这篇散文是徐志摩对凯瑟琳近距离声色一体审美的心路历程的表白。在那个阴雨天,凯瑟琳正养病,半年后将魂归离恨天,徐志摩在她的病室里与她交谈了有限的二十分钟。就那短短的二十分钟,徐志摩在林徽因回国后空虚难熬的情境下完成了一次彻底的精神“移情”。凯瑟琳超凡脱俗的仙女般的美貌和高雅缥缈的文学见地令徐志摩心驰神往,不能自已。于是他在凯瑟琳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情动于中的回忆散文。
      徐志摩在英国居住和学习不过一年半的时光,这期间除了追求林徽因,他还实实在在地拜访了当时英伦最具声望的大作家和文化大家,一长串的名单熠熠生辉,可谓阵容豪华,包括罗素、哈代、萧伯纳、威尔斯、曼斯菲尔德夫妇、福斯特及布鲁姆斯伯里文人圈的主力弗莱、凯恩斯和斯特雷奇。但他回国后只写了两篇人物随笔,一篇写哈代(《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口吻充满敬仰,另一篇写的就是曼斯菲尔德,字里行间融满爱意和默契。
    徐志摩仅仅因为向凯瑟琳提出过要翻译她的作品,居然真的践约翻译了她九篇小说和几首诗歌,还结集出版了她的小说。某种程度上说,徐志摩真的是“对得起”那短促的二十分钟的审美经验,那二十分钟在他心目中永久定格了。他的话最真切:“真怪,山是有高的,人是有不凡的!我见曼殊斐儿,比方说,只不过二十分钟模样的谈话,但我怎么能形容我那时在美的神奇的启示中的全生的震荡?”
所以有人说,在徐志摩心里,林徽因是“灵魂的伴侣”,凌叔华是“红颜知己”,曼斯菲尔德则是他心中的“完美女神”。
    当然年轻浪漫的徐志摩丝毫不了解这个长他九岁的完美女神复杂迷乱的双性情史,并不知道即使在她与丈夫默里相互关爱的同时,她仍然与一个女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她既疼爱又反感地称那个叫贝克的女人为“妻子”。她与默里的关系似乎更像文学知音之间的合作伙伴,共同编辑评论杂志,她在他们的杂志上发表了近百篇书评。凯瑟琳的书评肯定是文采斐然。
     在与默里两情相悦之前和之间,她爱过不同的几个男人和女人,为两个男人怀孕流产过,还和一个男人结了婚(婚史仅为一天),然后等待了好几年才离婚并得以与同居多年的大评论家默里结婚,但结婚后就开始分居,分居中又恋恋不舍地通信。于是我们得以读到她的书信集,从中了解她独特的思想和文艺观点及对同时代作家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等的臧否,可谓诛心之论,也爱憎分明。我手上这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的《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译文一般,但也实属难得,唯一不懂的是明明在大陆出版,书名却是繁体字。但我还是很感谢它,作为一本专业参考书,我一直留着它。(今日《晶报》深港书评专栏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