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眼的鸟瞰----老保定城的地形

(2015-10-02 18:59:33)
标签:

老保定

黑马

故乡

分类: 散文/诗歌

将要出一本书,里面很多文章讲到老保定城。这篇贴上,以飨同好。有喜欢的,欢迎在报刊和新媒体如微信朋友圈上传播。谢谢。#保定这个地方#

心眼的鸟瞰

   ----老保定城的地形

    

离开故乡多年,那座三里见方的城池在我心里分明是越来越清晰了,起伏逶迤的地形尤其令我着迷:难以想象这座一马平川上筑起的城市何以地形如此多变,倒像一圈护城河将一片低矮的丘陵地带环绕,这城就顺坡顺势铺展开来了。

    没有任何建城的记录,因为从三千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里就开始筑城,到宋淳化年间开始形成规模,有了城关,开挖护城河。以后在战乱中沦为废墟。直到1227年张柔重建保定城,规划市井,铸就了以后保定城的雏形和格局。从这时算起,也有八百多年城史。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留下城市地貌变动的记录,也就无从知晓这里的高低错落地形是自然天成,还是建城时大规模的挖地取土才形成了这种平原地区罕见的高低错落,甚至还有低洼地带。

     我童年睁开眼看世界和迈开步伐走出大院,是在城西北的延寿寺街一带。最早感觉家附近起伏不平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延寿寺街南接双彩街,没有起伏。可中间向东通向永华北路的那条半亩园街就开始下斜,有了一定坡度,因此半亩园南北两侧的高门大院如两江学堂旧址地势就颇为高耸。还有延寿寺向北也开始下斜,到北面东西向的达五道庙街,那条街基本就是一条浅沟,两面的院子甚至高出地面两米,都是高台阶大院。达五道庙街又和西边的法院东街地势一样低洼,如同一条拐弯的浅沟。法院东街东边的住家都建在高达三米的高地上,那高地的边缘是砖头垒成的砖墙垛,防止土坡滑塌。法院街向北则是顺坡而上,那一片是高地,估计高出法院街十来米吧,基本就是小山坡了,号称后营房,估计当年是守城军队的营房所在地,还建有高耸的鲁班庙和娘娘庙。那一片高地外是当年的西北城墙,拆了城墙后,高地裸露出来,俯视着拆除城墙后开辟的环城西路。这种忽高忽低,起伏错落的格局真是迷人。从小西门进双彩街的路也是顺坡而上,越走越高,上坡起点处有一家人的房子高于地面好几米,拾级而上,上去有小门小院。那家房子的地基是用老灰砖层层垒起,斜着向上走,如同城墙,我们小时候都喜欢蹬着二三厘米宽的小阶梯往上爬,简直是一种冒险游戏,踩空了还会滑下来,刺激好玩。因为地势起伏的原因,这样的阶梯房基有很多处,都成了我们游戏的场所。

     就这样,我慢慢长大,开始迈开小腿去我们的市中心西大街。我要走到双彩街和永华北路的交叉口,顺永华北路往南越走越高,就到了西大街。站在十字路口,等于站在龙脊上,永华北路顺坡向北斜下出北城,卫上坡顺坡向南斜下到裕华路,而热闹喧嚣的西大街如一条几百米长的大桁穿城而过,既是城市的最高脊梁骨,又是城市的中心。沿街一字排开楼宇院落,几条小街则如同鱼刺排列两侧,顺坡而下。西大街连着同样是龙脊的东大街,横贯老城东西,两端分别是西门和东门。

心眼的鸟瞰----老保定城的地形
这条街是保定城的龙脊。左前方是被毁灭的宝贵的城隍庙。正右前方是幸存的大慈阁。

心眼的鸟瞰----老保定城的地形
六十年代基本就是这样,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模样

心眼的鸟瞰----老保定城的地形

这是龙脊上的商务印书馆保定分馆,前面左转是倾斜的城隍庙街,通往城隍庙

西大街和东大街交汇处,向南顺坡而下,一条街一直通向南门,那是地势较低的南大街,也如喧闹的一条激流,终日市井人声沸腾。可奇怪的是,与南大街相对的并非常理中的北大街,而是当年一片狭窄的胡同,最宽的叫杨淑胡同,后来拆除拓宽成新北街。那旧北街在哪里呢?旧北街其实是通向北门的北大街,它不与从南门过来的南大街相对,而是向东错开了二百来米,顺东大街东拐后再向北,直通大北门。北大街一直是官宦人家和商贾人家住地,雅致肃穆,地势较高,且平坦,毫无起伏。只是从岔路口开始的琅瑚街是下坡,通向老城隍庙。

而老城隍庙则又是城里一个制高点。当初庙下是一片水潭,后称紫河套(因水流受阻无法再流出城,湖水变紫而得名),水干后成为居民区,因此地势低。而高耸的城隍庙则是建在小山坡上。这庙后来改建成和平电影院。看完电影从后门出来,要顺高坡走下到后福盈街,那落差应该有十来米的感觉。

在我心目中现在鸟瞰我们的老城,总的感觉是:从西大街和东大街一线向北的半座城形成大致的一个凹字。最下面那一条是东西大街,地势很高,左右两片地带则是西北和东北两片地带,中间是顺坡而下的一片居民区,凹字中间又耸起城隍庙那座小山。而这个凹字形的南半边城相对平缓,从东西大街缓缓而下是坡地,直到裕华路开始平坦一直伸展到南护城河,河外则是地势更低的平原了。西大街南坡上又有高大的直隶总督署一大片建筑,俯瞰着裕华路。东大街向南的坡地上耸立着本市最高的大慈阁,当初号称“市阁凌霄”,气势非凡,爬大慈阁是要拾级而上的。大慈阁旁的穿行楼北街则是一条大斜坡路,通向平缓的南城地带。

心眼的鸟瞰----老保定城的地形
大慈阁向南大下坡,到裕华路算到了平地上

    童年时代的东跑西颠,似乎就是在勘测这座我的心城,让我牢牢地记住它的细节,待离开些年后再理性地用心眼爬梳这幅立体的城市地图,让我把它像一枚巨大的玻璃镇纸一样珍藏在心中不断地抚摸,因为那座城命中注定是要被拆毁的,但又命中注定要让我牢记它,于是命运就让我早早地开始了对这座城的“勘察,把每一根线条都铭刻在我心田,慢慢地长出树木和庄稼,一直葱茏如新。这就是我心灵的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