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眼的鸟瞰----老保定城的地形

标签:
老保定黑马故乡 |
分类: 散文/诗歌 |
将要出一本书,里面很多文章讲到老保定城。这篇贴上,以飨同好。有喜欢的,欢迎在报刊和新媒体如微信朋友圈上传播。谢谢。#保定这个地方#
心眼的鸟瞰
离开故乡多年,那座三里见方的城池在我心里分明是越来越清晰了,起伏逶迤的地形尤其令我着迷:难以想象这座一马平川上筑起的城市何以地形如此多变,倒像一圈护城河将一片低矮的丘陵地带环绕,这城就顺坡顺势铺展开来了。
这条街是保定城的龙脊。左前方是被毁灭的宝贵的城隍庙。正右前方是幸存的大慈阁。
六十年代基本就是这样,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模样
这是龙脊上的商务印书馆保定分馆,前面左转是倾斜的城隍庙街,通往城隍庙
西大街和东大街交汇处,向南顺坡而下,一条街一直通向南门,那是地势较低的南大街,也如喧闹的一条激流,终日市井人声沸腾。可奇怪的是,与南大街相对的并非常理中的北大街,而是当年一片狭窄的胡同,最宽的叫杨淑胡同,后来拆除拓宽成新北街。那旧北街在哪里呢?旧北街其实是通向北门的北大街,它不与从南门过来的南大街相对,而是向东错开了二百来米,顺东大街东拐后再向北,直通大北门。北大街一直是官宦人家和商贾人家住地,雅致肃穆,地势较高,且平坦,毫无起伏。只是从岔路口开始的琅瑚街是下坡,通向老城隍庙。
而老城隍庙则又是城里一个制高点。当初庙下是一片水潭,后称紫河套(因水流受阻无法再流出城,湖水变紫而得名),水干后成为居民区,因此地势低。而高耸的城隍庙则是建在小山坡上。这庙后来改建成和平电影院。看完电影从后门出来,要顺高坡走下到后福盈街,那落差应该有十来米的感觉。
在我心目中现在鸟瞰我们的老城,总的感觉是:从西大街和东大街一线向北的半座城形成大致的一个凹字。最下面那一条是东西大街,地势很高,左右两片地带则是西北和东北两片地带,中间是顺坡而下的一片居民区,凹字中间又耸起城隍庙那座小山。而这个凹字形的南半边城相对平缓,从东西大街缓缓而下是坡地,直到裕华路开始平坦一直伸展到南护城河,河外则是地势更低的平原了。西大街南坡上又有高大的直隶总督署一大片建筑,俯瞰着裕华路。东大街向南的坡地上耸立着本市最高的大慈阁,当初号称“市阁凌霄”,气势非凡,爬大慈阁是要拾级而上的。大慈阁旁的穿行楼北街则是一条大斜坡路,通向平缓的南城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