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近的答记者8问

(2015-09-20 13:35:18)
标签:

劳伦斯

文化

黑马微博

分类: about劳伦斯

这是《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问题,后来记者将这个问答综合到其一篇专论中发表了,见最近的该刊857期。http://www.aiweibang.com/yuedu/dushu/56578089.html

 

1关于这次进行中的众筹出版《劳伦斯性爱作品经典》、《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 

首先是要满足那些长期以来在博客和微博上与我交流并希望得到签名本的网友的愿望,让他们以低于定价的书价免邮费拿到签名本。上次《劳伦斯文集》出版后,网上很多留言,表示订购了但可惜没有签名本。我和出版社都感到遗憾。原以为六百多元一套的文集应该是图书馆购买,没想到很多个人购买了,说明了现在民间个人消费的潜力很大,也说明劳伦斯有特定的读者群。但为时已晚,想补偿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这次是个机会来弥补。

然后,如果确实有些读者愿意参加线下活动交流,也会办活动,能有作品朗读和讲座,满足读者的线下需求。但一般只限于在北京。

这种努力也是扩大劳伦斯作品影响力的方式之一。读者群也是需要培养和发展并保持的。

还有就是这样做当然能为出版前期部分资金到位提供保障。

 

 

2 劳伦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以及早期出版情况

   目前看第一篇《论做人》是徐志摩1925年发表的劳伦斯随笔。至于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饶述一先生翻译的那本1936年出版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严格说书名应该是“查泰莱男爵夫人,那个Lady指的是男爵夫人。不是中文意义里的什么人的妻子都可尊称Lady的那种。但这个翻译法已经流行这么多年了,为了保持书名多年的统一,我也沿用了这个译名。

    早期还有邵洵美的《狮吼》杂志上刊登的短篇小说,还有少量的短篇小说集。然后就是连年的战争,劳伦斯作品的传播就断了线。解放后三十年劳伦斯被当成颓废作家基本没有介绍,一直到80年代才慢慢真正开始译介工作。

 

3 关于出版的劳伦斯作品,值得一讲的故事

    最值得一讲的当然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该书1987年莫名其妙受反精神污染的牵连由当时的出版局批评湖南人民社不听招呼,擅自“违规出版,进而停止发售。后又“定向内部发行,全部库存都售出。这个故事以宋木文先生那篇回忆文章的叙述为准。挺有意思。您一看就全明白了。事实上对一本1960年英国早就通过法庭裁决“无过错的爱情小说,当时出版局的处理还是很理智的,没有发红头文件禁止,而是说要研究谁可以出,怎么出,这时湖南就抢出了,因此说“违规了,似乎也是对的。但如果没有湖南出版社抢先出版,估计那个慎重的研究方案会拖很久很久才能出台吧?一个如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重要的事情很多,估计没人会对出版还是不出版一本英国爱情小说当一回事。如果总是没有下文,就总也不能出,没有“违规”,但也没有这样优秀的小说出版了。所以这个抢先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又过了二十年,出版这本书的顾虑就自然而然打消了,因为当年所担心的那点性描写早就不是问题了,中国作家自己作品中的性描写在表面上看似乎比这本书还要先锋些。

这个公案如果没有前出版局局长宋木文的这篇文章,我们都以为是有正式文件禁止过的,一直想看到什么人在文件上的批示。结果现在所谓“禁书”一事是不准确的说法。看来什么事不透明的话就会造成多年的传闻和误解。

 

4中国读者对劳伦斯作品的接受程度如何?有无相关数据?

 

我没有太具体的数据,因为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我文章里引用过有的统计数字,说四年中有一百多篇有关劳伦斯的研究文章发表,这很可观。有关这方面的数字,湖南衡阳师范学院廖杰锋教授应该有,他是研究劳伦斯在中国的影响的。我把他微信名片发给您,您可联系他看看。

    还有就是您可上国家图书馆网站,在馆藏目录里查劳伦斯作品的出版情况,应该说从80年代至今的各种版本都有,也算洋洋大观。

 

5国内劳伦斯的研究状况

如您所知,我1995年发表了最后一篇正式论文就不写论文了,因为我不在大学,不用评教授。因此我就是翻译,为了翻译好和写点随笔才读些国外的论文和专著,所以不算研究者。国内的这些研究文章主要在各个学报上发表,还很踊跃。您可找廖老师要些资料和数据,他肯定有。他发论文,也在写研究劳伦斯在中国的书。

 

6与同时期的其他英国作家相比劳伦斯的域外写作问题

     这个比较工作量很大,我没有太多资格。但据我所知的是,一次大战前后英国很多作家都定居或游居国外,如毛姆,劳伦斯,乔伊斯(当然他是爱尔兰人),还有些二流作家如赫胥黎,麦肯齐,道格拉斯,曼斯菲尔德(劳伦斯那时也是二流甚至被看作三流)。福斯特更是经常到非洲和印度周游。更有大名鼎鼎的西特韦尔家族作家们。他们的写作自然会与周游之地互文,而且这些英国作家多是主动寻找异域情调,拓展他们的写作领域,这也是英国现代派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在异域文明中寻找看似没落的大英帝国文明的替代文明。而劳伦斯甚至到了澳洲和美洲,走得更远些。但他没有像毛姆和福斯特那样深入东方的国家,只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有过短暂逗留,然后就去了澳洲。锡兰的炎热和香腻的水果气味令他无法适应,自然那个国家也不是他切入东方文明的合适结点。他就这样与东方文明失之交臂了。不过他通过研究消失在如今意大利的古伊特鲁里亚文明间接地感受了东方文明的魅力,称东方文明曾是西方文明的曙光。当然他指的的这个东方文明还是小亚细亚一带的东方。

 

7摩尔所说的劳伦斯是“爱的牧师”是怎样的?

这个词组是劳伦斯刚走上文坛时自己说的,他就是要通过写作来成为a priest of love. 摩尔仅仅是借用了他的话而已。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其实奠定了劳伦斯此后的写作基调,他的作品多与爱情和爱情的理念有关。这样的话与多年后福柯的话有所重合,福柯说:性在现代成了古老的布道形式的支柱。而劳伦斯恰恰将性看作是文学布道的场所,作家就自然是爱情的牧师了,性取代了宗教。这个新的命题很有意义。这也说明劳伦斯直觉的前瞻性,所以有人说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先知的风范,这种先知在当时或许被看作呓语,但竟然在多少年后成了常态,是后人看他作品的解读结果。在当时甚至可以被看成浸透情欲的作家(英国的小报在他死后这么讽刺他)

8劳伦斯画作与他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这个在拙著《劳伦斯叙论集》里我谈他绘画的那篇肉身成道之道里有全面的论述,可看一下。就是一种互文。甚至绘画启发了他的部分作品。还有诗歌。诗画合一的小说才更好看。可以说他的小说写作与他从传统英国风景画走向欧陆现代派绘画是同步并行并相互辉映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