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上记录一位在北京郊区房山以收废品为生的阜阳农民因为买不到车票四年没回家过年的故事,真是替他难过。今年家里人要求他们一家四口一定要回家过年,于是他们开始了漫长的排队买票挣扎。因为不会用网络,就打电话,打电话永远占线,电话费都一百元了,还是没订上票,就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去西客站排队。可排了队还是买不到坐票,就一天比一天早地起床赶早车进北京。最后实在买不到,就早四点起床,从房山打出租车进北京,光出租车票都比到阜阳的火车票贵了。这代价真是太高了。可他说是为了孩子,不能让孩子站回安徽,一定要买到个坐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祝愿他最终能买到坐票。可回来时怎么办?要坐着回来,估计还要痛苦地为买票奋斗。
说起站票,我就想起我的学生时代。80年代,我在福州读书,寒暑假都要坐火车来回。45次车从北京到福州要开45小时,经常买不到坐票,就只能站着,有时一直站到蚌埠或常州才能有座位。那时一上车第一件事就是不知羞耻地一个个向坐着的旅客问过去“您到哪里下车”,为的是能盯上可近点下车的人可以早点有个座位。但45次车的坐票不买给太近的人,一般也要过了济南。有时满车问过去,都说到福州,基本让我失望到绝望。好不容易问到个到上海的就算喜出望外,再有个到蚌埠的,那就是天上掉馅饼了!问明白了,就死活不动窝了,把行李堆在人家座位边的走道上,没人过路时就坐行李包上,有人过或列车员打扫时,就把行李包提起来。那个站票说白了是“挤站票”,同挤公共汽车没两样。有时实在困的不行,就钻到车座下睡一会儿,跟难民差不多。有一次爬完泰山下来,一上车就钻进了座位下睡,居然一觉睡到天津,列车员要打扫车厢才把我叫醒。
站时间长了,那些有座位的人也会有人说要站起来活动,我们这些站票的就可以去坐一会儿。有时因为要和大家打扑克牌,就得到可以和人家挤坐在一起的机会,坐着打扑克。站久了,大家聊天聊熟了,也会有人主动让我坐一会儿。那时候我就觉得我有知识很重要,能和人家聊些很有知识的话题,比如听人家是镇江的人,我就调动我全部的关于镇江的知识跟人家谈镇江的这个那个,人家看你对镇江这么熟,聊着聊着就会让我坐一会儿。
所以学生时代,挤车,站票,对我来说都没觉得痛苦,有时还觉得特别有趣,比现在坐飞机强。现在上了飞机就是睡觉或看录像,一句话也不说。可我买了站票,几乎要说两天的话,认识很多天南地北的人。有时人家还拿出小吃来让别人分享家乡风味,总之让我感到那两天大家处得都很好。所以那个贫穷的年代坐火车和站火车给我留下的是美好的印象。
但这不是说那个年代就好,别误会。那个年代有时连站票都买不到,干在火车站冻着等站票,更受罪。
我想说的是,人有时要适应环境。如果买不上坐票,实在不行可以试着站,确实很苦,但想想80年代那么慢的火车,火车里也比现在脏乱差,更不用说空调车了,咬咬牙,站回家吧,别这么折腾好多天等坐票了。
如果连站票都买不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当然现在我不会站了,因为我可以选择坐飞机了,而且我也不用为“回家”折腾了。时代和境遇不同了。但真万般无奈必须站一次火车,我想我能站,因为当年那么难我都站过来了。在站就能回家,不站就回不去的情况下,还是站吧。
(写完后第二天看节目的续集,那农民兄弟终于到年根还是买不上坐票,想开了,决定全家买站票回安徽了。这一路很定艰辛,但相信全家在一起,说说笑笑肯定不会难过。弄几个行李包,让孩子坐包上也行哈。人要学会实在不行了就苦中作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