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记作家的资质

(2012-01-10 14:22:27)
标签:

奥尔丁顿

文化

分类: 书评/序/跋

因为二十年前翻译的奥尔丁顿所著的劳伦斯传要再版,又把整本书看了一遍,顺便做些修订。这个过程应该说是再学习的重要过程。当年是在吾师劳陇的带领下完成任务,翻译完了就算交了作业,也没有好好通读。只是觉得优秀的传记就应该写成这个样。二十年后重读,真的很必要,不仅对劳伦斯的一生再次熟悉和体验,而且对他的好友奥尔丁顿的传记写作风格和肌理是一次悉心体会,受益匪浅。以前仅仅把阅读重点放在对传主的关注上,现在开始关注作者的写作了。注意到同样跌宕起伏的劳伦斯生平,在不同的作者笔下竟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表现。这就要说传记作者的资质了。

奥尔丁顿本身是英国现代文坛上的一员主将,著作等身,在小说、诗歌、散文等诸领域颇有建树。但身为劳伦斯生前好友,在劳伦斯逝世后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整理出版劳伦斯的作品,撰写权威性的导语,并以自己对至交的耳濡目染和深刻研究,写下了这本情理并重的文学传记。这部传记在迄今为止卷帙浩繁的劳伦斯传记中仍然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对了解和理解劳伦斯仍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意义,我认为理由有三:

1:这是劳伦斯同时代著名作家写著名作家的文学传记,其本身就意义非凡,有着其他作者难以比拟的优势。从情理上说,只有出自真正的热爱、理解、同情,特别是文人之间真正的默契和认同,才有可能。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两个伟大的文学灵魂之交情的结晶,读它是在读两个大作家的心路历程;

2:既是同时代作家又是劳伦斯的好友,与传主过从甚密,但作者并没有因此堕入偶像崇拜的泥淖,对传主毫无保留地推崇,而是带着对莫逆的热爱和友情仍冷静地以客观态度审视传主的言行并做出独立的判断甚至批评,有这样的批评态度对传记作品的视角选择颇有裨益,他笔下的传主就能因此而更接近真实,而不是劳伦斯的另一个好友阿尔都斯·赫胥黎所批评的那种“神化捧杀”(destructive hagiography)。

      3:作者专业的文学资质是这部优秀传记作品的保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作者本身是著名的“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从现代主义文学在英国兴起就同劳伦斯一起开始了文学创新的实验,一起见证了现代派文学在英国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身体力行,推动了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事实证明1910年代初未来派主将马里内蒂在伦敦朗诵自己的诗歌时,奥尔丁顿惊呼这种诗歌的表现形式令懵懂的英国文学界瞠目并不知所措。而之前的后期印象派画展也在伦敦引起轰动。劳伦斯恰恰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对未来派的欣赏,观赏了那些后期印象派画展,深感震撼,因此部分地接受了现代主义影响,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自然地采取了现代派文学的视角,使《儿子与情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成为英国最早的现代主义小说,其后期的绘画作品更是完全的现代派手法,其画展作品与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高度表现主义手法又令英国的保守势力不知所措,只能粗暴地查禁之。同样是英国文学现代派的先锋人物,奥尔丁顿的传记在对劳伦斯作品的评价上有着其难得的“开拓者”的艺术见解,因此也是劳伦斯的文学创作传记和文学英国的一些侧面的内部纪录,这是其他传记作者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其二毫无疑问就是,奥尔丁顿的传记取材精当,取舍有道,叙述语言有着其他作者难以超越的文学性高度,尽管在生平细节上并不详尽,读之亦是一种悦读体验。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幅天才的画像,而非详尽无遗的传记,否则他本可以写得比目前的篇幅长三倍。这从专业的角度印证了奥尔丁顿意象派诗人的气质:他对传主生平素材的取舍和表现也是意象派诗人式的,正如他和夫人H.D以及庞德发表的类似意象派宣言所说的那样,优秀的作品要素有三:处理写作素材时要直接、遣词造句非对“表现”绝对有益者不用、注重词组的音乐节奏。奥尔丁顿确实在这部传记里做到了素材取舍的直接和对表现“画像”无用者毅然割舍之。诗人的手段、小说作家的叙述,完成了这部作品的三步曲式结构,画龙点睛地浓缩表现了传主的一生。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和劳伦斯作品的表现主义手法又有契合,令人击节。

     现在看来国内对奥尔丁顿作为一个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传记作家的研究是很不够的,似乎没见到什么作品的中文版。以后应该有人从事这项工作。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作家。仅仅因为现代文学史上英国名家辈出,奥尔丁顿被淹没了。乔伊斯,劳伦斯,叶芝,萧伯纳,伍尔夫,等等,与其在这些人中推陈出新,不如涉足奥尔丁顿研究和翻译,开拓新的疆域更容易创新。见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