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作家的资质
(2012-01-10 14:22:27)
标签:
奥尔丁顿文化 |
分类: 书评/序/跋 |
因为二十年前翻译的奥尔丁顿所著的劳伦斯传要再版,又把整本书看了一遍,顺便做些修订。这个过程应该说是再学习的重要过程。当年是在吾师劳陇的带领下完成任务,翻译完了就算交了作业,也没有好好通读。只是觉得优秀的传记就应该写成这个样。二十年后重读,真的很必要,不仅对劳伦斯的一生再次熟悉和体验,而且对他的好友奥尔丁顿的传记写作风格和肌理是一次悉心体会,受益匪浅。以前仅仅把阅读重点放在对传主的关注上,现在开始关注作者的写作了。注意到同样跌宕起伏的劳伦斯生平,在不同的作者笔下竟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表现。这就要说传记作者的资质了。
奥尔丁顿本身是英国现代文坛上的一员主将,著作等身,在小说、诗歌、散文等诸领域颇有建树。但身为劳伦斯生前好友,在劳伦斯逝世后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整理出版劳伦斯的作品,撰写权威性的导语,并以自己对至交的耳濡目染和深刻研究,写下了这本情理并重的文学传记。这部传记在迄今为止卷帙浩繁的劳伦斯传记中仍然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对了解和理解劳伦斯仍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意义,我认为理由有三:
1:这是劳伦斯同时代著名作家写著名作家的文学传记,其本身就意义非凡,有着其他作者难以比拟的优势。从情理上说,只有出自真正的热爱、理解、同情,特别是文人之间真正的默契和认同,才有可能。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两个伟大的文学灵魂之交情的结晶,读它是在读两个大作家的心路历程;
2:既是同时代作家又是劳伦斯的好友,与传主过从甚密,但作者并没有因此堕入偶像崇拜的泥淖,对传主毫无保留地推崇,而是带着对莫逆的热爱和友情仍冷静地以客观态度审视传主的言行并做出独立的判断甚至批评,有这样的批评态度对传记作品的视角选择颇有裨益,他笔下的传主就能因此而更接近真实,而不是劳伦斯的另一个好友阿尔都斯·赫胥黎所批评的那种“神化捧杀”(destructive hagi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