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中德文化网,惊喜地发现一个叫陈希我的作家在上面发表专文谈故乡的问题,这也是一直困惑我的问题,就读了下来。读了发现,其实是谈他已经在日本生活了但还是最终选择回国来当作家,他强调当作家一定要"在场"。我孤陋寡闻,一直不知道这个已经很著名的作家,更不知道他还是我的福建师范大学的校友,当然人家是中文系的博士,我只是外文系的硕士,不敢攀附,但毕竟都在一个大学里混过,只能叫校友,其实叫同校毕业生可能更贴切。文章写得很感性,反倒不像博士,也不像著名作家和诗人写的,到像是个血气方刚的文学青年。看来一谈到爱国和故乡,人人都会变成赤子,会感情用事。这样未尝不好,但我总的感觉是太冲动,反倒问题说得云山雾罩,没有条理。我可能理解了,但似乎又感到遗憾。
http://www.de-cn.net/dis/hei/zh8256865.htm
其实当作家不在场也行。比如在美国的严歌苓,在英国的虹影等,似乎她们的作品现在在世界上为中国文学争得了一席地。严歌苓更是在美国立住了。还有哈金,裘小龙,也很有成就。乔伊斯多年流亡在爱尔兰之外,成就应该是非凡吧。
所以我觉的陈作家的话还是没说透,还是太个人化。如果能把为什么一定要在故乡写作而不能在他乡写作这个问题说清楚,那应该是很好的一篇大散文,可以抒情,可以写意,但绝不是现在这样情绪化的一篇拉杂文字。
一个作家不仅要用母语写作,要在场,要写给与自己休戚与共的同胞,更要写自己的所在之场,当你无法做其中任何一项时,你就感到你不是作家。这样的痛楚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感受。可惜,我们很多大名鼎鼎的作家们除了是在用母语写作之外,似乎其它几项都缺。可这样的作家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作家,在官僚体制内蝇营狗苟,被养得脑满肠肥,投机钻营,甚至写诗歌说要给地震遇难的灾民坟前支上电视,让他们看奥运会比赛。这样的作家是多么幸福啊。
陈作家肯定不是这类作家,但他一定要回来当作家,又似乎是在体制外当自己认为是作家的作家。写了这篇抒情的文字,但似乎要写的并没有表达出来,读了只能是遗憾,为我的不曾谋面的博士校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