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家新我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漓江出版社组织的会议上认识的。那次会的组织者里有一个是漓江的诗人编辑,所以来的诗人也很多,很让我开了眼。大家都是二十多岁的人,自然很闹,喝得半醉,又是朗诵又是大喊大叫的,十分开心。但王家新这位来自《诗刊》的编辑似乎没闹,否则我会有印象,所以他没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估计他是《诗刊》的,是阳春白雪类的。后来偶尔联系一下,好象是他要主编一本外国诗集,给大家发了约稿信,我正好那时玩点诗,翻译了两首寄去,就没了下文,我也不催问,无所谓的事。但后来他给我寄了本他的书,很薄,书名是《人与世界的相遇》,以为是诗集,打开看却是他的诗歌散论,翻了翻,觉得似乎很玄,从此知道我爱的诗歌与他眼里的诗歌不是一回事,我充其量是从诗歌里汲取些灵感并自以为还是有诗意的文化人,但不会从事诗歌事业。这书就一直跟着我的一大堆赠书搬家,直到现在,突然在中德文化网上的《10话实说》里发现他作为有德国背景的人接受了采访,才知道他很多年在欧洲,现在回来在人民大学当教授了。而且从资料里看,他应该是著名的顾彬教授(Wolfgang
Kubin)所称中国作家作品大多是垃圾之外的不是垃圾的作者,因为他为顾彬的书写序言,顾彬翻译他的诗集,应该是互为阳春白雪的意思吧。
再看简介,是这样写的 "王家新作为“后朦胧诗派”的代表是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在他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其所表现内容既有生活性也有政治性,并总是试图在中国的文化圈之外寻求联系和依据。除此之外王家新还是当代诗歌评论家和翻译家,主要翻译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作品。"
果然不同凡响。就想起翻出他那本1990年的书来,再看看。通读是不可能的,但我发现二十多年前我读这书时做的两处折页,估计是受到触动了。那就再读读折页吧。
果然王家新的整本书都是“试图在中国的文化圈之外寻求联系和依据”,谈得都是欧美大诗人的诗歌对他的启迪。这一页上他说,海德格尔著名的一句话是:“在这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去的神的踪迹。”然后谈的是“最美丽的也最容易破碎。”他自己的话是:“一个有力量的诗人和艺术家也必须对现代生活来一次新的进入和包容。如果他创作纯文学作品而同时又不把根更深地植入现实的生存中,那么你迟早会变得贫血乃至萎缩的。”这后一句话我挺喜欢,因为那个时候我正写《混在北京》,感觉自己不贫血。但估计诗人会认为我庸俗化了他的话,他可能指的不是我理解的意思,或者写《混在北京》的作者与“有力量的作家”根本是云泥之别。但我确实感到我的根深深扎在现实生存中了,至于创作的是不是文学作品,另当别论,但反正得扎进去,才能创作,一笑。估计我折了这一页,却是受了触动,这一折就是二十年,可称老折页。
另一个折页上是他对勃莱的一句话的翻译,原文是Loving a woman in two
worlds,他翻译为“从两个世界爱一个女人”,很有诗意,但我可能是对其英文翻译有点疑问,才折了一下。如果翻译成“在两个世界里爱一个女人”似乎直白了点,但中文感觉更好点。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翻译。看来诗人和翻译应该是不同的。我也就好奇,查了一下王家新的“学术出身”。中德文化网是刚刚发表的,是这样的:
"诗人和文学研究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南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学生时期的王家新便开始写诗。在文革期间他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劳动3年,随后于1977年考上了湖南大学文学系。"这个写法应该是事先得到被访者同意的。我早于王家新一年被该网访问,他们的发布稿事先给了我做一个确认后才发出去。所以我推断这个是王确认过的。
而百度里有个简介则是这样的:
"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一个湖南,一个湖北。一个湖南大学,一个武汉大学。差得很远。但不差的是,他念的都是中文系。
但百度那个似乎更真实,因为连中学和工厂都说得很仔细。为什么两个简介差这么远呢?奇怪。难道是一贯认真的德国人出错就出大错?
这本96页的小册子1990年价格是1.5元。
如果说我的被赠书里有个“国际背景”的中国作家给的书,可能这本就是,当然我基本不认识几个作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