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百年(与现在的菊无关)
(2011-04-29 11:28:47)
标签:
菊香百年文化 |
分类: about劳伦斯 |
我愿意把世界上的劳伦斯作品粉丝称作“劳力”。这些业余的读者沉溺于此,个个都成了专家,其热情不亚于当年的京剧票友。这不,雅虎上专门开了一个用劳伦斯早期的理想国“拉纳尼姆”为名称的通讯组,劳力们纷纷把自己的读书感想和考证发在上面,相互启迪。这些劳力可真叫专业,比专业的专家还细致。今天收到一封通信,称很快就到6月了,那将是劳伦斯的《菊香》发表100周年的日子。这有什么可纪念的呢,一个不错的短篇小说而已。可在劳力们看来这可非同小可。人家考证出来了:这是劳伦斯的无数个“第一次”之一。于是我赶紧查劳伦斯的发表史,看个究竟:
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序曲》,1907年,在《诺丁汉卫报》上,因为是征文,劳伦斯22岁,少年气盛,想在三个类别里都得奖,就把自己的三个作品用自己和两个女友的名字发了过去,结果用杰茜的名字投的稿得了奖,其实那是他自己的短篇小说。
第一次发表诗歌,是杰茜发现他的诗才了得,鼓励他给杂志投稿,但劳伦斯胆小,怕退稿没面子,于是茜姑娘毅然自己抄了他的诗邮寄给了当时的新潮杂志《英国评论》,结果一投而中,主编因此发现了这个煤矿工人的儿子是个文学天才,简直就是黑人种植园里出了一个白人绅士一样,从此扶植劳伦斯的文学创作。
第一次在《英国评论》上发表小说是《鹅市》(诺丁汉当年的“大集”),但这小说是劳伦斯和女友露易合写的,不能完全算他自己的作品,虽然用他的名字发表。劳力们不承认这是劳伦斯的作品。
第一次出版长篇小说是《白孔雀》,24岁写完,不断修改后26岁出版,一炮而红。
真正独立发表的短篇小说才是《菊香》。
于是有的劳力就认为值得好好纪念。这篇小说被他们认为是劳伦斯短篇小说创作的真正起点,算滥觞,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关于英国中部劳动阶级生活、文化的话题,能考查小说的方言价值,小说的象征主义意义等等。
因为这篇东东,我发现诺丁汉大学专门开办了一个用这小说命名的网站,对其研究和探讨可谓无所不包,图文并茂。原因很简单,这是劳伦斯真正文学的滥觞之作,是他的文学之根,值得如此开掘。
还好,巧合的是我的英汉对照新书《英格兰,我的英格兰》收入的第一篇小说就是《菊香》,对这小说很是推崇备至一番,当然多为鹦鹉学舌。而且这篇东东是我20岁上第一次接触到的劳伦斯作品,那时根本不知道这个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只觉得好。后来就偷着翻译了出来。这也是我的第一篇翻译作品,虽然不是第一个发表的,这一点与原文的遭遇一样哈。
“《菊香》是劳伦斯在《英国评论》上的发轫之作,他以此跻身文坛。作品描写一位矿工的妻子在等待迟归的丈夫时审视他们肌肤相亲但心灵相异的婚姻生活,揭示女主人公凄苦的心境。丈夫在井下窒息而死,妻子为死去的丈夫擦身时,她熟悉的躯体却恍若陌路。小说以强烈的心理震撼见长。有评论家甚至指出这篇小说简直如一幅油画,画的中心是一个悲伤的妻子在为死去的丈夫清洗身体,生死相对时,这位新寡产生“顿悟”。“顿悟”的写法据说是现代派小说的重要特点(以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作品为代表),凸现的是人物的心理风景。从《菊香》开始,劳伦斯的小说就在传统的写实与现代派的写意与表现之间营造新的气场,他无法丢弃现实生活,因为现实是他必须依傍的背景,而他又不甘心仅仅成为一支描绘现实的画笔。于是他有意无意之间借助陌生化、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段重构现实,甚至不惜放弃叙事的严谨,淡化情节,突出主题。其结果就是小说叙事的张力得到强化。这样的写法从技巧上论应该与劳伦斯从小练习绘画和写诗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画家和诗人笔下的小说,其文字怎能不是浓墨重彩、紧张而凝炼?有人称这样的写法是“戏剧诗”。劳伦斯根据同样的情节创作的话剧剧本《霍家新寡》(The Widowing of Mrs. Holroyd)则在这方面体现了劳伦斯的用心,这个剧本后来又被拍成了电影。大段的独白和新寡为亡夫擦身的聚光镜头完全表现出了前面所说的那种油画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