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五日,是第三十九个世界环境日。这是我从报纸上读到的。报道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我国政府确定的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我所在的地方政府则将启动“世博‘低碳之旅’”,倡导“绿色出行”,建议市民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最“绿色”的当然还是两条腿走路或者骑自行车(老牛拖破车也“绿色”,但显然是不符合“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但这多半不是选择,而是别无选择。毕竟这是一个时间就是金钱、乃至生命的时代。所以女儿上学还是选择了地铁或者说“被地铁”了,因为家里无车。
去年五月,女儿幸运地考入了一所市重点中学,但学校离家很远。发榜那天,简单的几句祝贺之后,我便开始别有用心地对女儿“忆苦思甜”——
你上学的路虽然远,但比起爸爸,你幸运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道路交通简直糟透了。爸爸每天挤公交车上班,来回得花三四个小时,而且高峰时间常常挤不上去,只得步行一段路再去换乘……就这样坚持了有十多年。
女儿眉头收紧,若有所思。
现在的交通已经好多了。你坐地铁上学,虽然得换乘三辆,近一个小时,但好在都是同站换乘,而且两头走的路也不多。况且地铁有空调,冬暖夏凉……
女儿说,我就坐地铁。
我说,你们上学早,每天七点多就得到校,天天早起,到了冬天还得摸黑出行,你行么?
女儿说,你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我说,我每天早晨送你到地铁站。
女儿的同学多半出生于非富即贵的家庭,上学、放学时间,学校门口的道路就像临时停车场,豪华车、车牌很牛的车接踵而至呼啸而去(女儿同桌的家里就有三辆车);挂在一些孩子嘴上的就是“我家保姆”、“我家司机”、“我家保镖”什么的……那些孩子都喜欢和我女儿玩,礼尚往来,女儿告诉同学,家里也有辆车,超级便宜,只要五百元,是小时候骑的自行车;还有很多书……
女儿从小喜欢坐地铁,对此她一直引以为豪。每天坐地铁上学、放学之后,她还研究出了所谓的“地铁乘坐及换乘攻略”,和我分享,甚至觉得地铁公司应该给她这样的忠实“老客户”以特别优惠。
其实,女儿是应该感谢地铁的。当初我向女儿介绍“地铁优势”时,还特别强调了地铁的“社会性”,说地铁里有各色人等,有助于她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没想到的是,地铁还扩大了女儿的交友圈。和女儿一同坐地铁的有同班同学,也有别的班的学生;开学一段时间后,更有一些有车族的孩子也加入了地铁一族,女儿的交友圈因此大了起来。渐渐地,女儿成了“消息灵通人士”,不时有学校“内部消息”向我传达。
“低碳”一词流行后,女儿对坐地铁上学更多了一份自豪——因为“低碳”。
世博会开展之前,学校让学生写“我能为世博做些什么”,女儿自然不忘写上“多坐公共交通”。
交通,的确也是世博会主办方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为此上海市民还享受了两天的世博假:呆在家里,减轻交通压力。女儿学校也为此专门发了《告学生家长书》,指出“一些车辆接送孩子时随意在学校附近占道停车,成为城市交通的‘阻点’”,为了配合世博,希望接送孩子的车辆“不在校门口滞留、停靠,能尽快驶离”等等。
老师在班上提前介绍了即将发布的《告学生家长书》,并强调是要让家长填写“回执”的。女儿回家对我说:“爸,我们就不用填了吧?”我说:“告家长书发下来时你再问一下老师吧。”——根据我的经验,对老师是不能轻易说“不”的,即便你认为老师可能说的就是“不”。
几天之后,女儿带着《告学生家长书》回来了,眼神有些狡黠地对我说:“我问过老师了,老师说也要填‘回执’的。你填吧。”
我接过《告学生家长书》,逐条阅过,对女儿说,是该填的,我们的情况属于第六条也就是最后一条,你我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感谢的对象:
“学校也特别感谢以其他方式上学及放学的学生及家长,低碳出行,节能减碳,一定程度上也为缓解交通拥堵尽了一份力。”
于是我在“回执”的“家长”一栏前写上了“无车”两字,然后签了名,以示“我已了解上述情况”,并在“回执”下方用括号注明“系×级×班×××学生家长”。
女儿接过“回执”大笑起来:“爸,我就知道你棒!‘无车’两字还是繁体的!”(女儿喜欢繁体字。)
第二天放学回家,女儿笑着对我说,我改名“无车”啦。我问为什么?女儿说,今天“回执”交上去以后,老师发现大多数“回执”只有家长签名而没有学生的名字,对不上号,于是让学生在“家长”之前补写自己的名字。你在下面注明了我的名字,当然不用补写了。但人家写名字的地方,你写的是“无车”,所以“无车”就成了我的名字啦。
所以就有了本文的标题:“低碳”小女,又名“无车”。
二○一○年六月三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