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出版社念旧,十四年后要再版《混在北京》这部旧小说,1996年在法兰克福出的首版和俱乐部版,这次改在慕尼黑出,那是我弱冠之年生活了一个月的地方。我说中国出版社都忘了这本书了,你们还记得哈,出书对作者当然是好事哈。但我要为此去拍张准“艺术照”。
从来进照相馆都是拍护照照或工作证照,没有需要“摆拍”的时候。所以偶尔出书出版社要照片,也都是拿张傻瓜机拍的生活照对付,质量不好出版社也不要求什么,有个影象,证明有这么个人写这么本书即可。今天我不得不进照相馆摆拍两张,是因为对方要我发照片用在书上,我就发了一张傻瓜机照的生活照,结果被打回并发来几个别的国家作者的照片让我照着去拍,那些都是高质量的黑白照,几乎算艺术照。立即让我觉得寒酸到家了。于是下决心去照一次特写,不能丢中国作者的脸,人家什么样,咱也不含糊。如果真需要拍艺术照,我也豁出去上王府井的中国照相馆艺术一次。
但我不想那么破费,就去了家附近的方庄一个普通小门脸儿照相馆,其实价格不贵,拍了好几张,最后挑中一张,收费20元,还包括送一张照片。摄影师特别好,拍了几个角度,一边拍一边告诉我怎么掩盖我的缺点,几乎是拿我作分析,总之满脸毛病,加上皱纹,几乎不可雕。就在摄影师的调笑和摆布下算拍完了,出了一头汗,但很好玩。然后又帮我在电脑上修版,鼻梁上正在发炎的小疙瘩一抹就没了,当初爹妈粗制滥造后来被我夸大的区域一抹也光滑了,这比化装好多了。有人化装后拍照,脸上要掉粉渣,出了汗还要补什么粉,麻烦死,咱就裸面true
color,照完再电脑上修,真省事。
原以为这等庄里的小铺子的活儿不符合要求,还准备明天去王府井呢,结果发过去德国编辑说很不错,采用了。折腾半天也就20块的事,总算跟同一套书里的其他国家作家(一个国家一个)看齐了,不能为国争光,至少不掉价,这就行了。至少咱老了老了,也艺术一回,这要感谢德国编辑,要求比较高。

14年前刊在德国《焦点》杂志上的照片,现在只能看着青春流逝兴叹哈。背景是《混在北京》的封面,胳膊下是厚厚的书,20万字翻译成德文就那么厚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