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三不老胡同

(2010-01-24 18:23:20)
标签:

三不老

冯亦代

翻译家

访谈

文化

分类: 散文/诗歌
   周末的一个艳阳午后经德胜门内大街到鼓楼一带,拓宽了 24的德内大街果然宽敞大气,交通也顺畅了。拓宽之前开车不敢走这条街,名为大街实则是小街,狭窄破旧,还通公共汽车,只要开进去就险象环生,开出来要冒一身冷汗。有时喜欢去后海的“孔乙己”,这是必经之路,只好硬头皮开进去,比车技哈,不停地踩刹车。

   拓宽后,街道两旁的院子很多就没了大门,老房子全裸露出来,变成了临街房,与车水马龙浑然一体。从这些没大门和院墙的平房中间穿过,感觉十分怪异。想起小时候我住四合院时,有的同学家也是院子拆了窗户就邻街,上学路上同学们只须在大马路上喊一声就能把里面的人叫出来,一路走一路喊,就凑成了一帮。可那时街道上基本没汽车,邻街住着估计还很有趣,至少方便,平房里没有下水道,洗涮的水开门就往街上一泼拉倒哈,真方便。现在满大街噪音污染,邻街可怎么住啊?

   正替别人担忧,抬头看到路边几栋粉不几儿的低层老式楼房,在灰突突的平房院落之上很是鹤立鸡群,在阳光下显得很不河蟹。但我马上就认出来,那是著名的三不老胡同里的楼房,是冯亦代先生的故居所在,民盟宿舍。

   思绪一下子就回到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的冬天,那时我刚毕业参加工作,出版社让我给冯先生去送样书,几大包书,勒在自行车后就顶着小西北风噌噌地蹬着去了。主任说,还是小伙子好使,女孩子就不能登车送这么些书,还得社里派车,而每个编辑室每年的用车车票是有限的,不能经常约车。于是我的自行车就成了公车,我就成了拉车的马。那个年代都这样,上年纪的作者的样书都是年轻编辑登车送,何况是冯亦代这样的名人呢。

一路钻胡同,穿后海,去三不老胡同是一趟很美好的经历,是我骑自行车逛北京老街道的开始,从那以后我对城四区的每条街道都熟悉了。尤其后来当记者采访那些老翻译家,都是骑车钻胡同,十分有乐子。叶君健,赵萝蕤,叶水夫等,一家家去过,每条老胡同都让我感到难得的享受。三不老胡同的历史很久了,缘起郑和府。他是三保太监,这条街就叫“三保老爹胡同”,后来演变成“三不老”。这附近还有著名的梅兰芳故居,那时梅绍武家就住帘子布胡同,出版社也让我去送过稿费什么的,去那里也很开眼。

话说回来,冯先生住在一座楼的东北角房子里,光线很差,刮起北风来他家得风气之先,他就给冯宅起名“听风楼”。但无论如何,这种五十年代起建在平房区里的官宅那时看起来还是很显赫的,给人以“耸立”之感。但现在周围没了遮挡,那孤零零的几座旧楼远远看去就显得滑稽了,既与灰色平房格格不入,又与周围新起的玻璃幕墙大厦相比显得自惭形秽了。这片房子据说是老北京风貌保护区,就是说不会再拆除了,那几座粉楼就会在这些平房里继续格格不入下去了。

也好,每次过那里,远远地就会看到,就会有酸楚的回忆。那些老街,老人,大多作古了,可我还能感觉到每次奔向里那里的热情,冬天里心里是火热的像燃着火炉,因为胡同里都亮着一盏灯,照亮我心智,我称之为没有围墙的“我的大学”,我的"金狮"自行车10多年里载着我在这个新大学里求学,我慢慢开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