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q.blog.sina.com.cn/heimareading/blogfile/524f03080100g2rd&dpc=1
有的大学校长放话:英美文学课程无用,要砍掉,而且放话者是受了该校英语学院院长的启发才出此雷人大话的,那院长自己据说是在国外拿了英美文学博士的。
听起来这些东西自相矛盾,实则合情合理。笔者在国外的英语系访学讲学,很有体会。国外的很多大学英语系自身已经开始没落,就像我们的中文系开始没落一样,这是趋势。我们的中文系都以开传媒和秘书专业为主业了,凭什么英美的大学英语系就不能没落?大家一起没落,挺好,省得孤单。
我97年访学的澳洲某大学的英语专业已经砍掉,并入教育系,该洲只留一个州立大学开设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学院,其余大学都停。这可是母语国家的英语专业的境遇。所以我写了《驱逐》一文(附后)。
01年在诺丁汉访学时,有某大学学院的领导在国内念了英语硕士当了多年教师,到英国后发现自己基本听说能力几乎不及格,什么都听不懂,他说的英语别人也听不懂,也感慨:回去后不学文学,不学语言学,就让学生练听说,着实雷人。一问,现在大学里的英语课就是叫学生打勾做选择题以应付各种考试,结果是勾全能打对,英语是什么反倒不会。听听我周围的新来的大学生念的节目稿子,错误百出,就知道这种“打勾教育”教出来的人才基本需要回炉。记得每次我把一些配音的带子标出无数错误退回重配时,配音者大多诧异,因为他们是国内一流大学毕业,有的还是留洋回来的,不认为自己错,当着我的面哗啦哗啦翻字典,然后对我说:毕老师你还挺行的,这些词儿你都能挑出来。不知道是表扬我还是批评我,反正他们得去抠声音,因为他们是考打勾毕业的,而我去打勾可能打不过他们。倒霉的是国家的这个事业那个事业哈。
我们的“打勾”学院就是这样,当然不需要学文学了,因为学了文学就影响学打勾,而打勾打得好就能毕业。你说这不是很现实的事吗?
这个时代匆匆地赶着路,出现什么实用功利的事都不希奇,我们的文学肯定是边缘化的,甚至出局,大家一定要平心静气,没必要上火的。还有,很多著名的文学教授也不争气,成了出版业的御用吹鼓手,有钱什么吹喇叭文章都写得天花乱坠,有的还成了出版合伙人,用自己的名气为自己策划的劣质图书摇唇鼓舌,蒙骗不明就里的读者上当花钱买书。这些“历史的合力”在推动文学的没落,大学里要砍文学课,人家理由要多充足有多充足。
所以作为一个学院的文学教授,没必要为文学的出局上火。学学杨宪益先生的真名士风度吧,即使学不来,咱们自己玩自己的总可以吧。让他们打勾去吧,让他们当吹鼓手去吧,让他们欺世盗名去吧。只有时间能说明一切,只有时间能解决问题,让我们相信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