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家印象与访谈连载之三十七:高莽

(2007-11-11 10:44:23)
标签:

文学/原创

高莽

乌兰汗

世界文学

翻译

黑马

分类: 答问/问答
 

高莽:书画人生

 

现在想想我在90年代初做自由记者时很会优化时间,常常安排顺路连访或定点群访,一天“解决”两个采访对象。被采访者中不少是社科院的研究员,又都住在紫竹院的宿舍,很是方便了我采访。但也有因此出丑的时候。那次采访高莽先生就很尴尬。本来是约好上午访林非家下午访高莽家,可走到那一片板儿楼跟前,翻开笔记本查他们的门牌时却发现他们都住“601”。没记单元号,就凭记忆索兴敲开可能是林非家的那个601。门打开,竟是下午才要访的高莽,他正一览无余着发了福的上身汗巴流水地拖地板。“你怎么这么早?”高莽诧异地问,估计他觉得这个记者太没脑子,连采访时间都不靠谱。我不好意思地说明了原委,因此暴露了我的“统筹”采访方式。他把我指向隔单元的601林家,回头接着墩地。

下午再见他时,他九十岁的老母亲和小外孙正在很典雅的客厅里看台湾电视剧《含羞草》,只好“委屈”我在一间堆满杂物的小屋里采访他。坐定才发现里面堆着前清年间贴着“五谷丰登”之类年画的旧炕橱和五十年代的旧家具,很像进了老四合院平房,这里与那个洋气的客厅风格迥异,倒让我觉得亲切,感觉又回到了童年大杂院的奶奶家里,有炕橱,有板柜,年画上的白胖小子怀里抱着大鲤鱼,那是多么温暖人心的房间!没想到我在大翻译家高莽的高层大楼宿舍里又重温了这种氛围,真是好福气。只是这种摆设与他从事的西洋诗歌翻译反差很大,让我一时醒不过闷儿来。

或许他是觉得这些旧家什过于寒伧,也许是他以为我不懂那些老家什的价值,以为他阮囊羞涩,他马上说他没钱,刚刚“纯粹为钱”译了一本毫无艺术价值的书(声明:不是黄色,也非打斗的),值钱的东西全摆在那间光鲜的厅里。其实,这些旧家具和老年画过些年赶上复古潮流,反倒最时髦,甚至价值连城。但原高莽没把那些炕橱卖了换成板材洋式家具,那间小屋确实像个小博物馆。转眼到了新世纪,最时髦的就是在洋房里摆满这种老中式家具,希望高莽以不变应万变,反而不经意间引领了潮流,高莽着实很后现代呢。

这位《世界文学》前主编自称退休后比在任时更忙了,“休息是负担”。原先当主编时老想有点自己的时间种自留地,现在真的撒丫子爱干什么干什么了。

首先,他开始不停笔地写一篇篇相互不搭界的散文,想起什么来就写什么,一万字一万字地招呼。论中国戏曲的,回忆中苏文化交流的,回忆故知的,怀念童年在哈尔滨堆雪人看冰灯的……无论哪种,全用抒情散文的笔调。高莽说他干了半辈子翻译,现在要过的是写作瘾,要“找补”,就要狠写。读他的散文,觉得诗意甚浓,这是因为他爱诗,既译又写兼研究。记得前几年见到高莽时我曾向他推荐一本令我动心的《苏联女诗人抒情诗选》,并声称发现了本书译者乌兰汗是位了不起的人。高莽笑道:“你不是故意表扬我吧,我就是乌兰汗啊。”

让高莽过足了写作瘾的,是他当时的新作《诗人之恋》,写的是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和帕斯捷尔纳克这些大诗人的爱情悲剧。诗,爱,女人,情妇,悲剧,高莽在60岁上尽情地把玩这些主题,汪洋恣肆地放笔,吟诵礼赞,哀痛悲泣,种种情感,任他宣泄。这通儿瘾不见得让他轻松,宣泄其实是挺累其筋骨空乏其人的运动。

再有就是写诗。高莽声称“不写诗的人译不好诗。”他写诗是为了译诗,而译诗又滋润了他的创作,相得益彰。这次见他,正赶上他从缅甸访问回来,伊洛瓦底的风物人情激发了他的诗兴,他写了一组诗,他饱含深情地念给我听。不知怎么,我发现那些诗都那么湿漉漉,缠缠绵绵,不像他这个东北大汉所写。果然,他念起一首“这儿的姑娘真让人心醉”,平白又古典,可末尾又写成“妻,别生我的气/妻,你别妒嫉,/你才是我始终的爱。”整个儿一个五十年代情调。可他说这份情特真实,他特听玉兰(高莽妻子)的话,这么些年了,一直。

高莽的真正“正”业是绘画,自认为首先是个画家,其次才是别的如翻译家和诗人什么的。他是身兼中国作协会员和美协会员的“一小撮”稀有的人才之一,真正是稀为贵。

从小在哈尔滨学油画,受的是19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影响,可画着画着却形成了油画风格的中国国画的画法。没办法,吃的是中国粮食。

他主要画的还是苏俄作家诗人的肖像,也画过屈原。那种油画的凝重、磅礴与中国国画的潇洒写意,浑然一体,倾倒无数中外名家和观众。为此,索画者源源不断。把我们的高老头儿累惨了。可是,他的贤妻却一再劝告他:“咱不是什么大人物,没什么了不起,千万别揣架子。答应的事不能不干。”一听到这个相濡以沫的声音,高莽就会接着画下去,接着画完了送出去。说不定过些年他的画就能上拍卖会呢。

正巧我所在的出版社办的一个杂志为庆祝办刊100期搜集名人画,发现我居然认识高老头儿,一定要我一定要他一定画一张。于是高莽在三伏天硬是“为青年”(这家是青年刊物)义画一张《普希金登长城》。这家杂志实在不忍心义收,但又出不起大价钱买这无价之情,只好打算出画册后开一笔百十块的稿酬聊表寸心。我抱歉地告诉他社领导这个决定,说就算是防暑降温费吧。

高莽-乌兰汗,写书译诗绘画,真是少有的大才子。可惜,高莽叹道,他家除他之外竟无一人爱艺术。“将来,这些书画只能论斤儿卖了。”

高莽仍然为可能有一天“论斤卖”的财富忙得不可开交。

(本文首发于1992411日的《文汇读书周报》,署名鲁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