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家印象与访谈连载之三十五:蒋风

(2007-11-06 21:11:20)
标签:

文学/原创

蒋风

儿童文学

教授

黑马

鲁冀

分类: 答问/问答
 

蒋风:童心永驻

 

蒋风教授主编的又一部里程碑著作《世界儿童文学事典》(190万字)出版了,这无疑是国内第一部。而如此包容东西方儿童文学理论、历史和现状的事典,在世界上也算第一部了。西方的这史那史倒是不少,却总是把东方这部分“凝缩”得很厉害,翻开看看,其天平的偏重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中国稀有的几位儿童文学教授之一,蒋风先生常被西方的有关事典“凝缩”进去,在那个天平上总是有一席位置的。若非在中国著名到举足轻重,是凝缩不进去的。

说起这大半辈子治儿童文学理论,蒋风先生在道一番甘苦之余,仍显出一种执著和乐天。

年轻时爱文学,却因家境寒苦而上了免学费的农学院。但眼看着一些少年儿童读了剑侠小说纷纷离家去峨眉山寻道,发现文学对儿童的生活道路影响太大,便立志创作优秀儿童文学出来。从此竟一发而不可收,与儿童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几十年下来,可谓皓首穷经,著作等身了。

中国真正把儿童文学当作一门学科在大学里堂而皇之地开课还是1978年的事。从1958年大学教育里砍掉这个专业到1978年恢复,整整二十年,蒋风们被派了别的活计,万金油般地什么都能教一气。但1978年恢复儿童文学时,大多数当年的教师都“因祸得福”,永久地告别了被人们视为小儿科的这门学问。倒是蒋风等为数不多的人还痴心不改地自愿杀个回马枪,继续断了二十年的事业。这种执著在很多人眼中很有点“想不开”的样子。在人们眼中儿童文学研究和别的什么文学研究相比很像人民币与外汇人民币。买东西付外汇人民币100元,付人民币则须加百分之几十。评职称,别人几篇文章可评个副教授,儿童文学则要比这多出几倍来方可,甚至即使这样还很困难。理由据说是研究儿童文学“容易”。蒋风教授自知争辩是苍白无力的,唯有用自己的二十几本著书来说明问题。再有,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在学术界为儿童文学争得一个公平的位置。

于是我们看到从1978年到现在,蒋风培养了十几位文学硕士,这些人已在理论界显露出势不可挡的锐气,他们丝毫不比研究别种文学的硕士们逊色。一本本立意新颖的专著,一篇篇深湛的学术论文,已经令理论界刮目相看。现在蒋教授正力争申请博士点,他要成为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当我们发现儿童文学研究发达的东邻日本也是在前年才有了第一个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时,我们不禁为儿童文学研究在东方国家的境遇而扼腕。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导师何时在中国诞生。

似乎导师的诞生取决于他带学生的方法。蒋先生之所以带出一群不同凡响的学生,使他那个位于金华的浙江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名声大振,是源自他的方法——他自称是承袭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宽容、创造民主的学术气氛,让自己和学生在矛盾中“半路碰撞”,其结果是在更新更宽松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一批更朝气蓬勃的学子。蒋自称比较“保守”。但他的学生却一个比一个“新派”,都说这些人不像蒋的学生。像与不像他的学生倒无所谓,关键是做的学问是不是学问。只要有利于学术争鸣,他说他绝对“放任”他们。

似乎就是在这样良性循环的学术民主条件下才能成长起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博士导师。我望着这位一生为儿童文学奋斗的可敬的老人,心里祝福他,相信他会成功。一个儿童文学导师的诞生意味着一个事业的成功,意味着一个国家文学与学术的成熟。

蒋风会在古稀之年诞生为第一个儿童文学博士导师,人们在为他祝愿着。

1993年采访过蒋风先生后这篇采访录发表时的标题叫《关于一个博士导师的诞生》,代表了人们的良好祝愿和期盼。但好像不久他就在浙江师范大学校长位上离休了,印象中他终于是没有“诞生”为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的博士生导师,没有听他再提起这件事,我也没敢问。估计这是他这位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硕士生之父的最大遗憾了。但我发现他的硕士研究生中有成大气者很快就成了我国的第一个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学生中很多都做了儿童文学教授,还在政界斩露头角。仅在浙江师范大学,那次我去拍专题片时就见到了整容整齐的老中青梯队。儿童文学研究作为学术科门终于成了气候,有了阵势,这对他来说似乎是比他自己当博导更令他快乐的事。

离休后的蒋先生依然在不断开拓着儿童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事业,在八十高龄上,以一人之力创办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自费办了一张《儿童文学信息》报,写信封、贴邮票免费寄送给大家,还辅导了国内外很多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他把这一切都称作“发挥余热”。

桃李满天下、遍布海内外的蒋风老人给多少人开辟了事业的道路,而他还在这条路上不停地走着,那个瘦高的身影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人杰地灵的金华,他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地标。

(本文首发于199343日的《文汇读书周报》,署名鲁冀,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