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辉煌
-《上海犹太人》及其他
从来没有这样集中精力和时间读关于犹太人的书。尽管我敬佩这个流浪的民族和它辉煌的成就,但总因为它离中国和中国的事太远而无法有亲近感。读马克思时,想的尽是些个主义,偶尔闪过一个他是犹太人的念头也不过稍纵即逝。无比推崇马尔库塞,弗洛伊德,弗洛姆,却没注意过他们是犹太裔,甚至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一下被人集中地告知他们是犹太裔,这才发现一条生命的根竟是那样强壮。当一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化形式而不是具体的国度形式顽强地生存并优越地显示着超自然的活力时,它为世界整体文化和人类的进步做出的贡献就超越了任何狭义的“民族自豪”而为世界大同提供了最为实际的可能。犹太这个民族的后裔们在为自己一个失去二千年的“有形”的家园奋斗时,他们的努力或许会成为一场喜剧。或许当这个民族不再流浪时,也就不会再出现《旧约》,不会再有《资本论》和“相对论”这样辉煌的智慧成果?或许这种悲剧性的流浪是一切伟大产生的根本?我一直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冥冥中我感到这样无情的提问只是一种艺术感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善良的需要.我深知那种悲剧的流浪创造出的是最苍凉最动人的美。但没有哪个人愿意流浪。这种艺术与道德的矛盾常常教我不去思考这些问题。
但这阵子却不得不去思考一因为这个问题一下子变得与中国很近了。前些天要将一个有关中国犹太人的电视片翻译成英文,被编导塞给几本书做参考,一曰《上海犹太人》,二曰《开封犹太人》。开卷方知这竟是两套丛书中的各—种。连看带读,恍惚如梦如幻。它这次带给我更多的是—种感性的体认而非理性的思考。因了感性思绪的涨浮我更敬佩那种流浪的辉煌。这种感性竟是—种和着童年憧憬的向往,一种对外界大千世界的渴望。
小时候,在北方一座古朴、闭塞、民风淳厚但又不乏粗鄙愚昧的小城里浑浑度日,每一丝外面的信息都让我睁大眼望着远空的星星凝视好—阵子。上海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座外国的城市。
长大后多次路过上海,一次次圆着童年的梦。渐渐地它成了我心目中最热悉的城市了。现在才知道那几座刻在记忆中的建筑竟是犹太人所建。和平饭店北楼就是当年的沙逊大厦,南京路上最早的一批洋楼竟是当年那个一文不名的跑腿伙计哈同策划建起,那个让中国的孩子欣然向往的上海市少年宫是大商人卡道里从意大利运来的大理石筑成的……仅仅是这些事实和古迹的罗列,已足以让我思绪纷繁。再看到二次大战中上海成了犹太难民唯—的天堂在那短短的几年避难生涯中这些犹太难民又在上海大办教育,大兴文化事业,轰轰烈烈地,优优雅雅地充实着灵魂,给上海留下了那么多的学校,医院、书店、报纸、音乐,戏剧,然后随着大战结束又轰轰烈烈如坐春风般离去,读之竟觉得有点难过,有点舍不得。他们像是外星人一般了。跟他们比,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显得那么老实、文静,似乎总像地球人迎接外星人一样。
读这样的书,一直像晕船—般。似乎什么都明了,又似乎傻呆呆懵懂。只剩下纷纷拂不去的思绪缠绕、缠绕,梦与真、历史与现实,心的未来与过去缠在一起,似乎读别人又似乎是读自己,真不知这是怎么了。可能只有一点是明白的:那种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给人一种艺术的崇高感,—路流浪一路辉煌——这感受是一个流浪不起的懦弱之人心灵的外化。 (《上海犹太人》、《开封犹太人》,上海三联书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