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劳伦斯作品选译者序 |
分类: about劳伦斯 |
目次
译者自序
爱1917
鸟语啁啾1917
地之灵 1918
归乡愁思1923
夜莺1926
还乡1926
说出人头地1927
我算哪个阶级1927
花季托斯卡纳1927
性感1928
自画像一帧1928
我为何不爱生活在伦敦1928
英国还是男人的国家吗?1928
为文明所奴役1928
三色紫罗兰1928
恐惧状态1929
作画1929
色情与淫秽1929
墙上的画1929
诺丁汉矿乡杂记1929
译者自序
收在这里的二十篇拙译劳伦斯散文按写作和发表的年代排列,可见多为劳伦斯的晚期作品。1926年劳伦斯在终于查出了致命的三期结核病后结束了他的美洲羁旅,彻底返回欧洲,中间两度拖着羸弱的病体回英国探视亲人并与故乡小镇诀别。《还乡》、《我算哪个阶级》和《诺丁汉矿乡杂记》等大爱大恨之作便是他回眸已往经历的生命真言,可谓字字啼血,心泪如注。《为文明所奴役》和《英国还是男人的国家吗?》等随笔在讽喻鞭挞的芒刺之下,袒露一颗拳拳爱心,爱英国,爱同胞,其爱之深,其言也苛,如荆棘中盛开的玫瑰一样可宝贵。而《花季托斯卡纳》和《夜莺》等篇则秉承了劳伦斯早期诗集《鸟·兽·花》的抒情写意风格并将这种风格推到极致,移情共鸣,出神入化,发鸟之鸣啭、绽花之奇艳。此等散文,倜傥不羁,刚柔并济,如泼墨,似写意,一派东方气质跃然纸上。倒数2-6篇文字均写于他的传世大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画展被禁期间,祸不单行,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在这三重的灭顶之灾压迫下,在生命的终点回眸人世间的一切不公、丑陋、狭隘,劳伦斯真正看破红尘,从容不迫地论诗、论画、论小说,时而如爱的牧师讲经,时而似丹青大师坐而论道,语调激昂、慈悲、反讽,嘈嘈切切,珠玑四溅,一派救世气度,一腔大爱之情,一番醍醐灌顶之言,教人彻悟许多世情、领悟恁多道行、感悟几多性情。有幸翻译这样的非凡文字,无异于一番神交,感受良多,受益匪浅。借自序之机,浅记一二,与读者共勉。
劳伦斯作品选
目次
译者序
牧师的女儿们
鹅
受伤的矿工
施
可爱的贵妇
母女二人
译者序言
这里收入的六篇劳伦斯中短篇小说,前四篇均创作于作者大学毕业后当小学教师期间(1912年前),那正是劳伦斯在生活上捉襟见肘、爱情上迷惘焦灼的时期,但也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生机勃发、清纯质朴的时期。这四篇小说取材于作者最为熟悉的故乡诺丁汉小城小镇生活,人物性格鲜明,叙述语言清新细腻,浓郁的地方风情和草根人民的道地口语,这些都是其他同时代的英国作家们所难以企及的品质,非劳伦斯莫属。当年的劳伦斯成为伦敦文学界突然闪烁的一颗新星,凭的就是这种鲜活、灵性和血运旺盛的文字,令那些无病呻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和已经摇身成为雅士骚客阶层一员而与自己生长于斯的劳动阶级彻底隔阂的底层文学青年相形见绌。这一段时间的写作为劳伦斯铺就了通往大师地位的最初一段石子小径。看一个大师成名前的小说如何精雕细琢、苦心经营,方能洞悉大师何以成为大师的轨迹。
事实上,劳伦斯的所有代表作都与他生长于斯二十几年的故乡血肉相连,有评论家甚至认为这里收入的《牧师的女儿们》里有后来惊世骇俗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雏形,后者是从前者脱胎而出的。一个作家如果在故乡的成长超过了二十年,他的想象力便会终生为故乡的背景所牢牢钳制。劳伦斯浪迹天涯,写下了不少异域风情浓郁的现代主义作品,多年后,在他生命临近终点时,他的虚构与想象的箭头再次射中诺丁汉和伊斯特伍德矿区小镇,以那里的森林为舞台,导演了一场回肠荡气的纯爱戏剧,为世界文学贡献了康妮和麦勒斯这样一对不朽的情人。可谁又知道,两个人物早在十几年前劳伦斯的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中就初露端倪,劳伦斯的潜意识中一直在完善和丰富着他们的形象,他们一直在劳伦斯躁动的想象生命中成长。于是牧师的女儿终于成长为康妮。十几年的孕育,终成正果。有心者不妨把这里的《牧师的女儿们》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作一对照,体验一下这种孕育-成长过程的痛楚与狂喜。
而后两篇则是劳伦斯的晚期作品,精彩固然精彩,对人性的洞察固然深刻,甚至镂骨铭心,寒彻觳觫,但与前四篇相比,隐约令人感到些儿莫名的失落和惋惜
–
成熟大气的劳伦斯看破红尘,艺术上炉火纯青,但也彻底告别了那种初出茅庐时的青涩朴素与温婉感伤。虽然这是大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但两相对比,不能不哀叹人生的无奈。但作为文学欣赏,能在同一本书里,看到一个作家两个时代截然不同的风格,对读者来说反倒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