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生态 |
分类: 俺的随笔 |
为读书生态的怀念
黑马
那年央视唯一的一个读书类节目《读书时间》一连几天“谢幕”,这个节目开着幕时戏演得并不那么轰轰烈烈,牵动人心,可一旦要谢幕,竟然引来观众和读者的殷切关注,用“一片哗然”来形容并不过分。
作为一个译书和写书的工匠,虽然出自个人的喜好不怎么喜欢这个节目的做法,但总觉得央视有这么一个关注读书的节目,说明电视界并非一概排斥阅读和写作,电视节目并非都是快餐,是电视界对读书和爱书人的一种姿态。因此,感到整个读书氛围是和谐的,一旦缺少这样一个品种,自然感到惋惜。无论这个节目办得成功与否,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读书电视节目,都是不应该“谢幕”的,应该继续存在下去。原因很简单,就是出自对读书生态的保护。
真正看这个节目的人虽是小众,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泱泱文化大国,以小聚多,人数还是可观的,何况读书人多是些文化层次较高,且不善于炒作造势的清雅者,他们关注这个节目,但不会像肥皂剧和晚会的观众那样受了点感动就写信就涕泗横流地站电视台门口要求见演员倾诉什么的。读书人大多是安静的,他们并不关心这个节目的收视率如何、火暴与否,他们关心的是电视上有没有他们自己的节目。就象本人,虽然不怎么看它,但总觉得有这么个节目“属于”我这类人,想看时就可以打开电视看上一阵,觉得好就看下去,觉得兴味索然时就关了,总归是有个“归属”感。
这就带出了问题的关键:电视与读书的关系。严格地说,电视是后现代社会的图象文化载体,是大众媒体,播出的是速荣速朽的产品,一切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只有收视率高才能吸引广告,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因此与读书是矛盾的,做读书节目就意味着赔本。但作为国家的公共电视,电视不能完全商业化,又有其面对不同人群提供信息和文化服务的责任,有培育读书生态的责任。因此适合小众的读书类节目是必须赔本也要办的节目,对这样的节目就不能用大众节目的收视率去衡量她的“成功”与否。
同时我要说的是,读书人和出版人大可不必因为少了一个读书节目而“哗然”,爱书人自有其保护读书生态的办法。欧洲国家通行的读书俱乐部(或者说书友会)就是一个良好的例证。这样的俱乐部有自己的刊物,有自己固定的会员,向会员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图书,经常搞一些会员交谊活动。我们国家也开始有类似的俱乐部出现。总之,作为小众,读书人不能完全指望大众媒体的关心呵护,必须有自己的“活法”,才不至于在央视取消了一个节目后惶惶然。
但是,“谁也不是一个孤岛”,为了读书生态的健全,所有读书人都该为《读书时间》的谢幕感到失落并为保护一个良好的读书生态而尽自己的努力。值得欣慰的是,有的省台如浙江台还在坚持办读书节目。还有几张全国性的读书类报纸存在着,为读书人提供服务。还有几家专门的出版类杂志办得有声有色。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大的平面媒体作为后盾。因此读书人还是有自己的花园和亭台楼榭。而且据说,《读书时间》将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在央视的节目中,只是没了“读书”二字冠名,让读书没了“名分”,但毕竟关注的还是读书人的,因此哗然之后总还有点小小的盼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