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俺异常高兴,因为在网上与自己1988年发在《读书》上的一篇书评不期而遇!这要感谢一个叫敏思的博客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1133783,把俺1988年写的书评转载到了他的博客上,真要感谢他。这东东是弱冠之作,用本名发表的,当初用手写的,早寻不到了。
这本小书是俺在青年出版社时责编的,译者是我老师劳陇先生,其文笔在目前的翻译家中难觅可以望其项背者,可惜老先生当了多年右派,复出后已是近古稀之年,没机会翻译大作品,是翻译界的巨大损失。那时他要翻译什么我都会鼓动领导通过给他出版的,这是他送给我的最好的书,我能替他做点事。这一本小书足见先生之高山流水的风范。在这样的译文面前,我们这些学徒只能汗颜形秽。原文是THREE
MEN IN A
BOAT,先生译为《三人行》,无奈1988年经济大潮已风起云涌,图书印数狂跌,出版社已经开始第一波惶惶然。为使先生大作顺利面世,俺说服他用了现在这个名字,才有了12000册的印数。
出了书,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就写了这个书评,登自行车去不远处的《读书》杂志社,进去问:“谁管外国文学书评?”一打杂模样的中年女人头也不抬,说放下吧,我给你转给赵丽雅。我就回了出版社。过几天打电话去找赵丽雅,那边一清脆女声回答她就是,问拙文可雕也?答,能用,等着吧。就这样俺在《读书》上发表了第一篇东东。后来才认识了赵丽雅,再后来就没了联系,再后来得知人家成了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杨之水,从此再也无缘得见。但俺是在她卧薪尝胆时认识她的,可以说当初很普通的人,藏得深啊!
那个时候混在北京,住筒子楼,买撮堆菜,但不忘乱读书,居然读了点尼采,还用在书评里了,到今天我都怀疑这文字是28岁的俺的作文。现在让我写,绝对写不成这么好,哈哈,20年过去了,退步了,现在只是尚能饭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