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蓝色的爱-关于柴科夫斯基

(2007-03-12 14:23:17)
分类: 书评/序/跋
升华的辉煌与残酷


         《蓝色的爱》
    “蓝色的”作忧郁讲,是西洋人的说法。这本柴可夫斯基传取名“蓝色的爱”,其意思不言自明。
    由美国作家写的这本柴科夫斯基传,通篇笔调既不蓝也不热烈更不引人入胜,虽然写的是这位风靡全球的大音乐家与一位巨富遗孀之间的传奇爱——他自己有妻子还生外心,还有断袖癖,这位乐圣很有点双料堕落的意思。
    这种冷静的叙述之毫无色彩,简直到了残酷的地步,的的确确是“非个人”的写法。看惯了欧文·斯通式的传记,乍一读《蓝色的爱》怕会失望。
    但只须读下去。只要你不是一味想搜寻那些“双料堕落”的景致,而是想细细了解一位非凡(非凡在此并非全是赞誉)的大音乐家的两个世界——音乐与爱情,这本书可以有条不紊地向你一一展示,不动声色,毫不渲染。至于你怎么感,如何悟,全由你自己去,作家一点都不想帮忙(正的或倒的)。读这书需要练达的性情,需要知识,需要对人生与艺术有足够品味方可。否则你会嫌它太淡,嫌它太繁琐,甚至觉得这个作者不配写柴氏传。
    我想这传记写成这样有两个缘由。一是作者本身的,他可能是要诉诸人的理智,让读者全面认识柴氏。对这个“堕落”与“崇高”难分难解的复杂“个人”,用哪种煽情的笔调写都嫌庸俗。他只起个忠实记录者的作用,史料翔实,考证不厌其烦,那大量的脚注与音乐作品的艺术分析,足见其呕心沥血之工夫。当然,这样做,书的文学品质就嫌逊色。尤其令人不可容忍的是,当他“记叙”柴氏与梅克夫人那浪漫美丽的爱情故事时,会时不时忠实地按时序插入一些很枯燥的日常杂事或音乐作品的演出情景,一点都不知道读者想一下子读个“荡气回肠”。毫不虚构,一点小说技法都没有,不管读者,这等作者真叫残酷。
    二是柴氏的生平的确不那么轰轰烈烈,作者想编得有声有色也不行。尽管读完全书你会大悟,柴氏的心是一个无时不在受着酷刑折磨的敏感世界。作为外人,何以凭想象去“再现”那颗受着鞭挞、叼噬的非凡心灵?不能,决不能。连柴氏自己都无从把这心暴露给人看。只有音乐,只有在音乐中他才得以宣泄、得以倾诉,那是一首首流芳百世的无字无言歌。你无从知道它们说的是什么,只能懂他在说时的情绪,看他怎样说。就像一个哑人,在疯狂地动作,大张着嘴在呼喊,却无从知道他在说甚。这对于谁都是一种折磨。这个人的传,只能这样写了。
    音乐,是造就了柴科夫斯基还是毁了他?
    是病态的人成就了辉煌的艺术还是艺术找到了“病态”的人才得以存在?
    或许,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艺术,也没有什么“病态”的人。艺术和病态的人迟早会一同消失,当然是在“正常”的人消失之后。
    柴科夫斯基病态的升华,既辉煌又残酷。这或许是本书无声的启示。辉煌与残酷,都是文明的致命伤。(《蓝色的爱——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中国青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RE:王朔病了
后一篇:挥霍忧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