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缘千里》德文版和中文版
鲁尔大学鸟瞰
我在鲁尔大学东亚部的中文系讲了两堂课,两天中忙于学术的交流,只有中午和晚上才在学校和附近转转,结果是我根本没看清这座号称德国最大的大学区到底是什么样,就迷迷糊糊离开了。但这座大学的确是个奇迹。据说鲁尔地区在1960年代前是个烟雾弥漫,煤尘遍地的老工业区。经过改造,现在是绿荫遮天的大学区了,一下子从工业化进入了后现代生活。但鲁尔大学却是一片广大的钢筋水泥建筑,屋顶上开辟了广场和通道,可以如履平地,随意穿梭在各个教学楼之间,学校自己有地铁口,有高速路口,商业也很发达,完全就是个水泥城,但由于绿化做的好,并不显得那么生冷。虽然号称有四万大学生,但除了中午饭时分各个餐馆比较拥挤,平时这里并不显得人多。它让我想起多年前去香港城市大学的情景,那也是个水泥楼大学,人们都在楼内穿梭,象在地道里一样。但城市大学和鲁尔大学比,可就小巫见大巫了。鲁尔大学就是这么有特色:钢筋水泥的校园,铁路穿梭其间,但并不让人觉得反感,反倒觉得别具风味。当然我更喜欢自然环境中的校园啦。但偶尔世界上有这么一所大学,完全是后现代感,也不错啊。
这里的中文系是欧洲汉学的一个中心,这让我感到些儿惊奇。据说完全归功于马汉茂教授的努力,才得以有如此规模。
我去鲁尔是因为我的小说《孽缘千里》的德文译者Karin
Hasellblatt那段时间在那里任教,她邀我去她的课上帮助讲解小说的语言难点和解释些社会背景。来听课的居然有几个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水平自然参差不齐,刚刚开讲几分钟,老师就告诉我请用英文讲,因为那些低年级的学生听不懂我的中文,为了照顾他们,我得讲英文。德国的大学都要求学生首先过英文关,也就是说英文是第一外语。中文系的学生也是先过英文关,再开始学中文。所以在德国的中文系讲英文并不奇怪,甚至很正常。他们的系主任冯教授告诉我他去其他国家当博士论文评委,往往是几个国家的中文教授齐聚,为了“效率”,大家一律讲英文。中文博士论文答辩并不讲中文,这让我大为吃惊。因为我们国家外文系的学位答辩是必须讲外语的,论文也得用外语写。但我听说欧洲大学中文系的学位论文好象很少有人用中文写,原因很简单:中文太难。
于是我就用英文在中文系讲课,讲我的小说,必要时讲几句中文,要放慢语速,字正腔圆,象练习发声一样,口型要十分到位才行,否则低年级的初学者就惨了。恍惚中觉得是在对英语国家的人讲课,时而被老师的德文插话打断,那是她怕学生听不明白,再用德文解释一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