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德国汉学家问(2,关于我的小说)

(2006-05-30 19:31:05)
分类: 答问/问答

3您的代表作《孽缘千里》里面的主人公方老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人物是不是根据真人真事塑造的? 应该说是受1970年代中学时的一个事件的启发,根据那个事件虚构的情节。方老师这个人物汇集了那个年代很多才华横溢但倍受压抑的中学教师的形象,如果说是真人,那也是很多真人的“格式塔构成”。

4您自己能不能原谅像方老师这样的人? 能原谅,但前提是他必须像方新一样深刻地忏悔,否则就不能原谅。而现实中很多人是不忏悔的。所以我十分理想化了这个人,让他在病榻上深刻地忏悔。

4b) 您认为, 写作对您来讲有没有治疗的作用?

    写作治疗是一个大题目,我相信写作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梳理自己内心里一直混沌的感觉,通过塑造人物,自己渐渐理解了自己的某些动机,通过编故事,做白日梦,能缓解自己内心的很多固结(Fixation),这可以说是治疗,也可以说是释放,也可以说是愿望的满足。这对很多作家来说都是很适用。我是说,写作的治疗作用是绝对存在的,虚构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而对方新这个人物的原谅并不是写作起来才原谅的,而是通过十几年的人生经历,经过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特别是后来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重新慢慢接轨了,人的视野和思想深度都变了,所以我们可以从更人性的角度去反思过去的人和事了,就开始理解了这样的人是victim-victimizer.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小小的可怜的老百姓,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一边受害,一边有可能就害别人。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坚持把方新理想化,让他忏悔,痛心疾首地忏悔,这样就为让读者原谅这样的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前提:忏悔才能得到原谅。

    5 依您看, 现在的中国青年对像方老师这样的人是怎么想的? 他们是否不能理解“victim-victimizer“的问题?

我想他们应该能理解,但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关心这些过去的小人物的历史和内心,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挣钱,出国,他们不关心过去。

  6    您在写作之前, 是否先有写作提纲? 这个提纲在写作过程中有无改变?

一般会有一个粗略的提纲,但真写起来,往往这个提纲就面目全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